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
创业,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方向
——河北科大探索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  蒋秀娟

    “这是我们生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自主发明的不孕不育诊断治疗仪,已经研发了多款系列产品并已投产,产品销售到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这是折叠电动自行车,折叠之后还能推着走,设计极为人性化和简洁化……”在近日举办的河北省科技周上,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中心副主任孟宾指着一排排学生的科研成果不无骄傲地介绍。

    如今,河北科大已经有“可回收的一次性碗碟技术”等31项大学生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其中电气学院武力研发的“ZLY系列不孕症诊断治疗仪”在20多个省份的医院推广,治愈患者超10万例。

    “近年来,通过出台转专业办法、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推进创新创业等办法,我们积极推动大学生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说。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痛点是找不准方向

    “都说青春无敌、年轻就是资本,可是这其中的痛只有创业者自己知道。”王川说。作为曾经的学校航模队教练,去年年底,王川和几个在校研究生开始着手无人机的研发,并开发出了自己的产品。尽管产品订单已经排了不少,但王川依然有自己心里说不出的痛:“往往很多事情想起来简单干起来很难。比如你有个特别好的想法或技术,想把它当成产品化来做,可能你想得很简单,以为设计好了做好了就可以卖,但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是否迎合市场需求等等。”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痛点还是在于缺乏社会经验,找不准方向。”大二机械学院学生傅国绩谈起身边的创业人,同样认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创业问题是“只停留在想法上,但这些想法如何实施,可不可行还是个问题”。

    “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学校给我们提供一些实验平台,给我们一些专业的指导。”傅国绩说,“在这方面如果没有指导的话,学生的盲点会比较多,完全靠自己摸索,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没有真正的水平和创新技术不能盲目创业”,河北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地航模队指导老师曹云甫指出,“大学生创业首先要有靠谱的项目,还要有靠谱的团队。”

    为创新创业提供锻炼平台

    项目行不行?到底能干不能干?曹云甫认为,这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自身通过参加实践来验证。

    “一年级时自己还是旁观者,二年级开始就参加比赛了。我发现,原来科技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机械学院学生刘瑞龙说。通过参加学校科技比赛中,刘瑞龙从南方大雪造成高压线结冰事件得到启示,设计制作出高压线自动除冰装置并申请专利。目前,已有多家电网公司提出合作意向。

    同样十分看重比赛价值的傅国绩表示,在参加航模队之前对航模竞赛对地侦察项目一概不知的他,通过项目比赛的锻炼,已经能自己设计出一架对地侦察飞机了。“至少通过比赛,我自己会很明确地知道怎么去做好这个项目。”

    “平时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而通过比赛等一些平台,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将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又可以将所学知识从实践中得以验证,从而促进学习。”傅国绩说,比如学习航模制作首先要学会制图,航模图纸的设计需要有严密的计算和精密的制作,任何误差都将导致飞行器坠毁,学会制图后要把设计的图纸画出来,再通过雕刻机把零件雕刻出来,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自己动手来完成。

    “比赛就相当于做一个项目,需要对项目的管理和流程有一些把握,而做过团队的人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沟通,以及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培养。”曹云甫表示,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最大帮助就是多提供一些比赛平台和实践机会。

    “我们也会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有两次创业大赛学生的项目都获得了银奖,从而也赢得了一些种子基金。”曹云甫说,“以赛带练,可以不用去注册公司,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组成一个队伍,在大赛上模拟,然后各行各业的评委可以给你许多建议,如果觉得你的项目好,可以马上给你投资,如果觉得你的项目不好,会给你提出许多建议,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风险。”

    孟宾介绍,河北科大每年有近万人次大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外赛事,近5年来学生共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奖励221项,其中一等奖43项;获得省级奖励265项,其中一等奖43项。与此同时,两年间,河北科大举办创业大讲堂11次,完成创业帮扶115个,带动就业已超过500人。

    创业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

    “创业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就像二八原则,80%的学生都不太适合创业,现在大学生普遍都缺乏踏实、坚韧的精神。”曹云甫表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应该从大学入学时就要抓住各种资源和机会,先练好基本功,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为将来创业打好基础。

    “每个大学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是否争取就看个人了。跟一些生活闲散的大学生相比,有项目和想法的同学基本80%—90%的课余时间都会用在自己的项目上,因为这确实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成本。”曹云甫说。

    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经过多年探索,河北科大逐渐形成了个性化教育“三大”平台,即:帮助学生发现个性优势的导师平台、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的教学平台和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活动平台。

    2010年,河北科大推出了以“倡导关心关爱学生、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为主题的学生节;2012年成立了创新创业中心,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训;2013年新建占地18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现已入驻40个创业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与河北省科技周同一天启动的活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公开赛(石家庄站)也设在了河北科技大学。于是,记者发现了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从外地赶来,就是为了抢夺炙手可热的航模人才。

    “河北科大航模队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基本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了,特别优秀的成为多家单位争抢的目标。”河北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李晓华感慨地说。

    尽管如此,许多成为香饽饽的航模选手却并不愿意就此“屈就”。因为有特长,他们敢于挑战工作、敢于创业。“要想自己学到的东西得以发挥,最好的发挥还是自己去创业。”傅国绩说。

    孟宾认为,学校航模社团的学生之所以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在于他们能够借助航模社团这个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发技能。“航模队的整个组都有项目负责人,负责人带领小团队去做,需要有点子、有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各方面能力都需要具备。正是因为在航模队积累了许多能力,设计、制作、飞行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等,所以一出去就能挑大梁,而如果选择自己创业也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