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
三甲医院抱团上线移动医疗
医疗APP真的能看好病?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 付丽丽

    家住北京朝阳区新天地的王女士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由于孩子小体质差,隔三差五就要往医院跑。“想到孩子生病要去医院我就心里打鼓,来回最少要大半天,折腾大人不说,孩子也受罪。”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移动医疗的兴起,帮了她的大忙。“有了移动医疗,给孩子看病不再那么费劲了。”王女士感慨地说。和王女士一样受惠于移动医疗的人并不在少数。近日,广东省12家三甲医院同时上线移动医疗服务。同时上线的医院一次性覆盖了广东省大部分中心城市,标志着中国医院全面进入了移动医疗服务时代。移动医疗,究竟能否改变传统就医现状,让民众从此不再为看病揪心?

    ——新闻缘起——

    粤12家医院同时上线移动医疗

    动动手指不用排长队就能挂号缴费,还能收到就诊前后注意事项提醒,并有医生跟踪你诊后恢复情况,甚至去医院就诊能收到去哪儿停车的信息……在“互联网+”的时代,这一切都将不再是梦想,只要下载个APP就能实现。

    广东省这12家上线移动医疗的三甲医院与医享网联合,首次打通了从门诊到住院、出院的全流程服务,患者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平台进行预约挂号、分诊候诊、支付医药费等功能,有些医院还实现了药品配送、入院登记、医患互动等功能,而这一系列服务都是免费的。备受诟病的“三长一短”即挂号、问诊、缴费排队时间长,问诊时间短的看病难问题将破解。

    近来,随着各类医院开始密集布局,以APP为载体的“移动医疗”的热度进一步升温。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移动医疗APP超过2000款;到2017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125.3亿元。

    与此同时,一些互联网企业、移动医疗公司也竞相在这一领域“落地”,医疗去中心化等声音不断涌现。以百度、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瞄准能够贯穿挂号到诊后互动的全流程生态圈。

    据支付宝国内事业部、公共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新介绍,目前,支付宝已在国内6个城市提供就诊挂号服务,上线的“未来医院”超过60家。刘新坦言,医疗行业是目前最传统的行业,支付宝将通过大数据和支付能力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智能医疗平台。

    ——核心关注——

    移动医疗搭建良好就医平台

    “中国医疗核心问题是优质医生的缺乏,医疗的核心资源80%掌握在三甲医院的手中,尤其是公立医院。”海纳医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CEO崔彤哲说。正是看到这种状况,2008年,崔彤哲毅然归国创办海纳医信,专注医学影像及远程医疗领域的研发和服务,通过远程医疗服务,让基层百姓低成本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崔彤哲介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随着病人日益增多,医疗体制限制,医疗系统痛点日益增多,看病难、看病贵,院内就诊“三长一短”,院外无人跟踪病情,自生自灭成了患者普遍就医感受;而小病挤占专家号,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等让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更紧张,这些都令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日益加剧。

    “在此背景下,移动医疗应运而生,而且也的确改变了部分现状,诊疗效率大大提高。”崔彤哲说。

    在崔彤哲看来,移动医疗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其在医疗行业中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医生可以通过此类服务更好地获得患者的信息,将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而病人则可以通过移动医疗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医生。

    “移动医疗服务的载体包括‘硬件+软件’。”崔彤哲说,硬件,诸如各类可穿戴设备来监测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就进行提醒,让患者吃药或者就医。软件,则针对不同疾病为病人提供康复药品信息、膳食指导,并配合远程医疗和医生进行定期沟通。通过移动医疗,患者可以和医生直接互动,让各方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健康管理成为可能。

    有调查显示,我国有80%的医生使用过移动医疗工具,84%的患者愿意尝试移动医疗产品。截至2014年,使用过移动医疗产品的患者已突破1亿,医生已经超过20万名。

    移动医疗的根本还是在线下

    “医院从两三年前便开始对移动医疗进行探索,有很多公司到医院提供相关的服务,医院内部也在做信息化,既有挂号,也有病历系统,我们都一并采纳,但发现有很多问题。”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蔡志明说。

    蔡志明介绍,比如挂号后,患者不来、医生迟到,管理很难。此外,再比如检验,病人上午检查之后,下午再来医院取结果,产生了二次无效人流,带来了医院停车困难等问题,而且检验结果在医院间难以互认,也让很多患者仍旧产生不便。

    “在我看来,‘互联网+’就像泡沫一样,只有泡沫没有内容,所以这些移动医疗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里面支撑。”蔡志明说。

    其实,移动医疗要想不像泡沫,“最关键的是做好线下服务”。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认为,通过移动问诊,患者和医生可以建立联系,经过沟通,双方会取得一定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往往是认可了医生本身的能力才会进一步治疗或就康复方案继续咨询。

    “也就是增强线下的黏性。在此过程中,医生和病人可以对彼此更加了解,医生可以通过远程移动端对病人的实时状态进行监控,而病人则可以就自己的问题随时咨询医生。”上述专家说。

    就此问题,有专家也表示,其实,移动医疗承担的就是服务与互动的功能。移动医疗虽说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但根本还是在线下。线下的资源支持力度不够,线上是很难做起来的。

    ——专家建言——

    移动医疗要从好看病走向看好病

    在传统医疗备受诟病的当下,移动医疗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其发展真的会一帆风顺吗?

    一家三甲医院,一天可能多达1万人挂号,通过使用移动医疗,平均单个病人节约看病的时间为3小时——这是微信提供的某家智慧医院能够实现的数据。

    “目前移动医疗服务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于制度的壁垒。比如针对一些移动医疗服务如何进行定价,把部分服务纳入到医保体系内进行报销等等。如果有医保支持,那么移动医疗的使用人群就远不是现在这个数目了。”崔彤哲说。

    刘新认为,当前移动医疗的范围依然有限,大部分仍集中在挂号等很表面的服务。此外,如何保证政府对数据的监督也成为问题,未来这些移动医疗需要和政府部门共同制定标准,还需要对技术、资源、服务能力输出进行考虑。

    对于目前的移动医疗浪潮,有专家认为,目前市面上的这些移动医疗软件,只是一种改进看病流程的手段。想要颠覆传统医疗行业,还需对具体病种有针对性的细分,单纯的手段上改变,离智能医疗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就目前看来,移动医疗还没有触及看病的本质,患者是需要看好病,但现在的移动医疗主要是方便患者看病,简单说是好看病。”广州一家医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距离看好病还很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