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6日 星期六
嘉兴科技城:产业化没有“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宦建新

    这是一组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数字:

    浙江嘉兴科技城2011年到2014年连续4年建成区亩均产出超1000万元;亩均税收超50万元,接近北京中关村的水平;通讯电子、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增速60%左右,今年1—4月达到66%。201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3.21亿元,同比增长31.6%;财政总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30.8%。

    “过去我讲故事,现在我说数据。”5月底,嘉兴南湖区副区长、嘉兴科技城管委会主任孙旭阳对科技日报记者说,10年前,我们提出要以“硅谷”的思路创办科技城——一个与众不同的“东方硅谷”,10年探索走出了一条院地合作、“创业+创新”为特色的产业化之路,就是要让成果产业化在这里没有“最后一公里”。

    不是“创业+创新”的不要,英特尔来了也不关心

    孙旭阳说:“我们的招商引资只有一个标准:创业+创新。我们将自己定位为大型创新平台和科技孵化器,所以在项目选择上,最受欢迎的是那些产业前景好、产品科技含量高、在国内甚至国际处于领先的成长性项目,而不是单纯的个头大就好。没有这一条,英特尔来了,我也不看。”

    根据这一思路,嘉兴科技城形成了以清华大学、中科院、海归和高校等为主的四大人才板块,集聚成高密度的科创企业群。创业团队中拥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研发经历的分别占70%和50%以上。孙旭阳说,10年了,尽管过程很艰难,但我坚信这是正确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方向。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建城当初,科技城提出“轻一时GDP,重长远发展”的思路,力挺考核压力,坚持以扶持科创孵化为特色的发展之路,投入36亿元建成研发、孵化基地26万平方米,集科研、中试和产业化为一体。拥有一个国家级和两个省级孵化器,天通科技园是嘉兴首个官助民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10年持之以恒,嘉兴科技城一方面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打造多种要素资源协调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建立了集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模式。这就为引进“创业+创新”奠定了基础。

    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秋荣说,创业+创新,是嘉兴科技城最大的特点。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吴云达说,让他感受到的是,人才集聚明显,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平台有特色,研发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没有“最后一公里”。

    “两个80%”彰显改革与创新

    嘉兴科技城有“两个80%”:80%的企业是科技创新型企业;80%的产业化是科技城培育的企业完成的。

    这里已成为科技人员的“众创空间”。

    到2014年,科技城共引进博士263人,硕士477人,海归240人,引进“国千”7人,培育“国千”7人。为使这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有一个思想和创意交流的平台,嘉兴科技城以沙龙的形式组织活动,进行观点碰撞和产业对接活动,使科技城成为科技人员的“众创空间”。这个众创空间里,项目的产业化思路越来越清晰。在科技城的帮助下,众多已形成盈利模式的科技型企业,在这里找到了战略投资者。

    在这里,项目由研发团队组建科技型企业进行产业化。  

    斯达半导体是嘉兴科技城引进的第一家建厂并孵化研发,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创办者沈华,从海外归来时只有技术、项目和产业化前景。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城“创业+创新”的定位,让我们能够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研发和产业化。我们2005年创办,到2009年还没有利润,只有投入,科技城不仅没要求,还大力支持我们。我们研发的功率半导体模块打破国外垄断,为国内首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IGBT模块市场排名第13位。公司创始人也因此入选国家创业“千人计划”。

    嘉兴科技城设立了产业基金,由科技城下属投资公司运作,采取先期入股,待领军人才项目做大做强后再退股的方式扶持领军人才进行创业,一般投入每家企业50万元—500万元不等。对产业化有需求的企业,开辟科创企业群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服务。通过组建天津股权交易所科技创新板等非上市非公众科技型中小企业交易平台,择优引进中兴创投等,为项目产业化搭建募投平台。目前,嘉兴科技城已引进各类创投机构20多家,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

    浙江昱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成立,专注于微型逆变器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成立之初,科技城下属投资公司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投资了80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初创时期资金紧张问题。四年之后,公司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截至目前,嘉兴科技城已投资各类创业创新实体近100家,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

    “双核效应”激活创新活力

    嘉兴科技城在层级、政策、资金等方面并没有优势,但由于牢牢抓住了“创新”这个核心,在人才项目引进、金融资本、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才走出了“创业+创新”的产业化之路。

    10年创新,形成“双核六园”格局,这是嘉兴科技城的创造。“双核六园”指的是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六园指的是通讯园、芯片园、软件园等六个产业示范平台,由此,嘉兴科技城基本形成了集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对外交流等于一体的创新体系。

    而“双核”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在发展中又形成“旗帜效应”。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开放性创新体系,累计与浙江省达成科技合作项目408个,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

    “为地方发展解决了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人才方面的需求。”吴云达说,“我们在研发和产业化上都取得了进展。比如,研发方面,酶学标准物质的研制及产业化处于领先水平;促进校地合作方面,成功引进丁基橡胶产业化项目已落户乍浦,总投资超过30亿元。”

    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在嘉兴科技城集聚了中科院25个研究所,建立工程中心24个,其中落户嘉兴科技城16个研究所、15个工程中心,加快研发与产业化进程。

    这是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给出的一组对比数字:人才引进,2006年引进37人,2014年达到633个;成果转化,2005年16项,2014年超过200项。

    “我们自己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有30多家,都是由核心科研团队创办的。”陈秋荣说,“绝大多数是控股,这对产业化有利。”“摩贝信息”就是由研发团队入股创办的。这是一家由科技城孵化和培育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摩贝信息以化学结构数据信息为核心,拥有在化合物合成领域具有较领先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化合物行业垂直领域的互联网B2B平台。

    “为适应创业+创新和产业化的发展,南湖区正在规划科技城扩容升级。”孙旭阳说,嘉兴科技城产业化的“创业+创新模式”已被国内外创业者所认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