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5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5月18日—5月24日)

    本周焦点

    LHC粒子碰撞能量达13万亿电子伏特

    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在升级后的一次测试运行中打破了纪录。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22日发布的一份声明宣称:“昨天夜里,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内的粒子碰撞能量创下新纪录,第一次达到了13TeV(万亿电子伏特)。”

    此前LHC的最高撞击能量纪录是2012年创下的8TeV。今年4月,LHC在经历了两年的翻修设计和升级改造后重新启动,欧核中心称它有潜力达到14TeV。

    外媒精选

    揭开量子物理的真实

    据《自然》杂志在线版20日文章,牛津大学物理学家正设计出一系列的实验去揭开波函数的秘密。波函数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对象,物理学家用它描述粒子的量子行为,计算出在特定位置观察到一个电子的概率等,但数学没有解释什么是真正的波函数。尽管到目前为止,实验还没有产生出明确答案,但研究人员表示乐观,他们终将能回答那些盘桓了数十年的问题:一个粒子真的能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吗?宇宙不断分成平行世界,而每个都有另一个版本的我们?

    “最”案现场

    美开发出迄今最小分光器

    美国犹他大学的工程师在研制比现有机器快数百万倍的下一代计算机和移动设备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他们开发出了迄今最小的超紧凑型分光器,可将光波划分为两个独立的信息通道。这个新装置生产成本较低,更重要的是,其使制造利用光而非电子来计算和传输数据的硅光子芯片更接近现实。

    NASA发现宇宙迄今最曜亮星系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天文学家通过“广角红外测量探测器”(WISE)发现了迄今宇宙中最曜亮的星系,其亮度比太阳高出300万亿倍。该星系属于极亮红外星系,其中心有一颗超大质量黑洞,对其的了解将有助于揭示宇宙初期阶段该星系以及其他星系的历史。

    前沿探索

    加科学家研发新型水凝胶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发出一种胶状生物材料,有助于保持细胞活性,也能使它们更好地结合成组织。两项早期试验显示,运用这一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失明,并帮助中风动物恢复,其使干细胞疗法离现实更近一步。

    “生物混凝土”可自动修复裂缝

    混凝土是世界上最普遍的建筑材料,而最近,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微生物家造出了一种酷材料:利用微生物自动愈合的“生物混凝土”,能在一种产石灰石细菌的帮助下有效修复自身裂缝,孢芽杆菌就是它的“愈合剂”,其或将开启生物建筑新时代。

    一周技术刷新

    柔软镜头把智能手机变成显微镜

    美国休斯敦大学近日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学镜头,能直接贴在智能手机上,将图像放大120倍,分辨率达到1微米,并且能重复使用,而成本只需3美分。其除了能像显微镜一样低成本、很方便的使用于中小学教室里,还可用在临床上,让那些小型偏远的诊所也能与其他地方的专家共享图像。

    石墨烯墨水打印出射频天线

    科学家将石墨烯材料的应用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与石墨烯生产商BGT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用压缩石墨烯墨水打印出射频天线。这种天线灵活、环保,可廉价大批量生产,能够应用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无线传感器上。

    奇观轶闻

    比智人还早出现的人造工具

    肯尼亚一组古老石器重见天日,古地磁技术分析其可追溯至330万年前,比现已知的最早人属(包括现代人类在内的属)出现的还要早。这些石器表明人类祖先在智人出现之前的几十万年,已经能够制造工具了。不过,这些工具的“主人”是谁,目前仍难下定论。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