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5日 星期一
扬州大学:科研与服务三农“两驾马车”并驾齐驱
□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沙爱红

    今年初,由扬州大学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该校作物学优势学科张洪程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区域化集成应用”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该学科继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紧接着,江苏省政府发文公布了第七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决定,授予扬州大学“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这些成果令人鼓舞,我们在迎接挑战、自加压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前行的信心。目前,作物学优势学科二期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之中。”扬州大学作物学学科负责人、农学院院长刘巧泉说。

    记者了解到,扬州大学作物学学科于2010年被遴选为江苏省级优势学科。多年来,作物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屡创佳绩、硕果累累。扬州大学农业科学和植物与动物科学在最新公布的ESI数据中,均再次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其中作物学科作出了最主要的贡献。

    近年来,作物学学科顺利完成了一期建设。学科先后建成了功能完善的作物功能基因组学、作物分子育种等4个研究平台;由该学科牵头的“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省政府培育建设;新增了扬州大学—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合作平台,共建了扬州大学中国—苏丹现代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与交流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创新团队和人才优势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进一步彰显了学科的人才集聚效应。”该学科方向带头人、农学院党委书记郭文善说,学科有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还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6人。在一期建设中,学科新增国家973计划农业领域咨询专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人。同时,新增农业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3个。

    一期建设期间,学科建成1个农学国家特色专业,使农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未来将继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其中,2014年10月,由郭文善主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获得了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立项。

    自建设以来,学科新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重点课题等重大重点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项,科研经费2亿余元。

    “我们也努力促进科学研究与服务三农‘两驾马车’并驾齐驱,提升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形成了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小麦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等多项重大技术,并在江苏省和全国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郭文善说。

    近三年,稳定实现水稻钵苗机插亩产900公斤以上攻关战绩,2014年由扬州大学作物学优势学科提供技术指导的新洋农场以亩产695.8公斤的成绩再次刷新了江苏省小麦高产纪录,为江苏夏粮‘十一连丰’锦上添花。该学科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贡献,社会服务与影响获得了公认。

    “在二期工程建设中,我们将分四步走: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特别是作物学的实验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农村、农业发展带去实际效益。”刘巧泉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