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8日 星期一
宜兴:创新“高地”凸显后发优势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俞 军 丁治国 周 静

    记者从5月8日宜兴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曾经因缺乏科技资源而制约赶超发展的江苏省宜兴市,今天已成为一座科技资源集聚、高新技术产业聚群发展的创新创业之城。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1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5%;全社会研发投入38.17亿元,占GDP比重2.97%;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94人。

    “我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工程’,已经走出了一条构筑技术高地、打造人才高地、突破产业高地的创新发展之路,宜兴的科技创新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全市现拥有电线电缆、环保装备和非金属材料3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环保、电光源、工业陶瓷、软件产业和视觉媒体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以及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乡镇,拥有276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多只省高新技术产品和50多只国家重点新产品。”宜兴市政府副市长周斌说。

    几年前的宜兴,由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致使产业层次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宜兴的赶超发展。宜兴市委政府领导清晰认识到,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是一项引领发展、助推转型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为此,宜兴借鉴中关村、张江以及深圳和东湖等成功经验,从营制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着眼,从建设科技创新载体着手,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深入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发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打造创新发展的后发优势。

    在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方面,宜兴编制《宜兴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规划》,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人才强企”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陶都英才”工程、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的意见》、《宜兴市科技银行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宜兴市种子资金实施细则》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在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方面,宜兴凭借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模优势和影响力,以及多年形成的产业特色,结合主导产业和重点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孵化器3家、省级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产业研究院1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还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106家;拥有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研究生工作站39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均在95%以上。拥有3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深入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方面,多年来,宜兴坚持开展“企业家高校行”、“院士专家宜兴行”等政产学研对接活动,每年新签订的校企合作项目达130多项。尤其是近年来,市政府更是以科技创新国际化的视野,在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1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把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化步伐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探索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模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在若干重点领域实现重点跨越。

    “我市与德国、荷兰、芬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技成果、重点科技合作项目先后落户宜兴。”宜兴市科技局局长蒋国强说。

    说到宜兴科技人才工作,周斌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宜兴通过打出 “政策+载体+金融”的组合拳,引进了2名诺贝尔奖得主和4名海外院士到宜兴新创业,引进“东方硅谷”和“陶都英才”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11项,已实现超千万元企业达2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达2家。

    2012年,银环控股集团首开民营企业先河,牵手诺贝尔奖得主理查·罗伯茨,合作成立众森源生物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进军生物制药领域。2年后,众森源不仅打破了生物科技投资周期长的“魔咒”,走出了一条研发与销售良性互动的发展之路,还将世界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技术引入国内,缩小了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到目前,这家公司已成功开发了80多种高亲和性抗体产品,并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药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以及武汉华世通、康恩贝等生物制药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今年3月,高塍镇的江华集团与韩国LG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LG集团水处理膜技术授权企业。其实,这已不是江华集团第一次与科技“巨人”合作。早在2013年,这家公司便与曾被《科学》杂志评为世界第一的科研院所——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合作推进水处理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正是有了与魏兹曼研究院的良好合作,让我们的技术水平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也为我们赢得更多国际巨头的青睐增添了‘筹码’。”江华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天佐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与银环、江华集团一样,越来越多的宜兴本土企业,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无缝对接。欧亚华都、凌志、碧诺等企业分别在德国、日本等国家设立海外办事处或技术公司;凌泰、宜刚等企业通过采用技术买断等形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蒋国强告诉记者,去年,宜兴市承担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7项,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达1.06亿元。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1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3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覆盖率达到95%。累计实施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4项,列全省县级市第一;申新染料、凌志环保和新天地等企业承担实施的项目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宜刚环保承担的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年,是宜兴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宜兴国际合作年”。在此次“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会议”上,宜兴市市委政府再次发出总动员令。宜兴市市长张立军提出,“全市各板块要发挥科技人才主阵地作用,全力抓好政策落实、资源整合、平台搭建、人才引育等工作,为企业打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一个“创新国际化”高地,正在这块热土上快速崛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