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5日 星期五
“地下造城”呼唤创新联盟
——来自青岛市地下空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报道

    ■释放空间谋变革 

    □ 本报记者 王建高

    小编小语

    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里,地下自然环境有巨大的蘑菇林、怪异的鱼、罅隙中时而喷薄时而断流的泉涌,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中,地球大城见不到太阳,由人工系统控制光和气候……人类对地底的幻想不亚于向太空的渴望。

    从幻想到现实,“城市病了怎么治”成为越来越多课题锁定的目标,抛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框框,用科幻的视角来场实验,科学的规划、技术的发力、掘进的精神,人类改造之手可能再次发力,在严谨和奇思妙想中把握好平衡,勾勒出“地下城”的模样。

    除了拭目以待,小编仍持谨慎乐观,探索需要持续性,半拉子工程和玩概念要不得。

    “地下造城”在青岛浮出水面。

    4月16日,青岛市市北区新都心的一宗地下城市综合商业地块,走上拍卖台。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下造城”开始走进现实。据了解,结合地铁建设、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青岛市已经在市南区、市北区等区市形成了规模在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平方米、功能综合、体系完整、内部环境优越、地上地下协调一致的地下城。随着青岛地铁工程的建设推进,地上可利用空间稀缺的青岛市区,城市建设便开始向地下延伸。

    地下造城,路在何方?

    去年12月,青岛市科技局公布了第六批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名单中,有一个与地下空间密切相关,即青岛市地下空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全国尚属首家。由青岛静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牵头,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在内的9家单位参与组建。青岛静力工程公司董事长欧阳甘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联盟是为“护航”地下造城,推进现代化城市的低碳发展,探索地下空间与城市综合体的一体化发展,合理、高效地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推动城市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地下造城,“涛声”渐行渐近

    25年前,地下国际学术会议通过的《东京宣言》指出,“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15年前,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预言:“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10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21世纪,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年代”。

    统计资料表明,2012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2.28万公顷,按照40%的可开发系数和30米的开发深度计算,可供合理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量就达到3873.60亿立方米。

    地下空间用途广泛,交通空间是迄今为止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最主要类型之一,包括地下铁道、地下轻轨交通、地下停车库和地下步行街等;地下商业街、地下影剧院等;办公、会议等各种社会业务空间;各种城市公用设施的管道、电缆等所占的地下空间以及各个系统的一些处理设施,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变电站等;生产空间、仓储空间等,也是地下空间利用的方式之一。

    地下造城大有可为。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健认为,如果单从土地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地下空间的开发是最科学的一条路。立体化的地下空间开发将带给现代城市耳目一新的生活体验,“地下空间让城市更美好”。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住建部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划》中要求: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均要完成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使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正是顺应了“地下造城”发展趋势。

    创新“护航” 地下空间需科学规划

    面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热潮,青岛市地下空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运而生。

    张健表示,地下空间创新联盟,依托青岛理工大学地下空间专业技术优势和其他联盟单位的技术经济实力,运用联盟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围绕城市地下空间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联盟会员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推进本市地下空间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欧阳甘霖表示,作为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组织,青岛市地下空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功运行,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聚集单体创新要素、有利于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有利于以单元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形成技术集成创新成果,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建立特色的地下空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经过5—10年的努力,形成山东省地下空间产业创新技术体系的核心籍以辐射全国。

    地下有乾坤 技术需发力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是技术及工艺的创新。

    青岛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王旭春教授认为,从国内许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开发的地下空间孤立分散,停留在建筑物向地下的自然延伸层面、单体冒进,缺少环境配套和立体渗透关联、缺少建筑学、环境学的积极参入,只有结构和岩土专业介入,开发的地下空间全部像一个封闭的闷罐子,只有进出门,没有窗户,更没有引进阳光、水、草木等,在地下空间分不清早晨黄昏感觉不到春夏秋冬、压抑无奈等方面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将绿色科技引入地下空间。欧阳甘霖表示,目前,国内外地下工程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盖挖法)和暗挖法两大类。作为创新联盟牵头单位,青岛静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静力挤入技术,经试验,同等条件下比现有时空效应法施工可减少70%沉降量,使地下空间施工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可作为软土地区城市密集既有建筑区域地下空间开发的优选施工技术。

    如今,青岛静力公司已经完成了多个项目案例,地下空间开发静力挤入技术项目已经取得9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和工法,两项科技进步三等奖。

    地下生活,舒适健康宁静,“底层”工作,环境轻松愉悦,地上地下立体关联,生态和谐地下新城的模样正日渐清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