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1日 星期一
玩转“科金产”:一个科技资源洼地的体改试验
——来自山东省德州市的创新报告

    通讯员 王永强 本报记者 王延斌

    每隔一段时间,81岁的中科院院士葛昌纯都要到山东德州转一转,在当地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里,他的一项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作为国内粉末冶金领域的顶级专家,葛昌纯眼光独到,将重量级成果落地此处亦经过深思熟虑。

    长期以来,没有“大院、大所、大企”的德州不显山露水,但去年该地多个标志性的经济指标,晋升山东工业经济增长第一方阵,颠覆了观察者的印象。

    当传统增长模式尚未破除,新的增长路径远未确立,地方转型该何去何从?在这些颇具象征意义的事实背后,德州在干些什么?“对德州来说,发展工业经济仍然是当务之急,但原有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要求,跟在先进者后面亦步亦趋也不是出路。”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认为,“基于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市情的把握,我们率先提出科技金融融合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的思路,以此作为德州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

    德州的挑战:由小变强的成长“三部曲”

    中椒英潮是一家做辣椒深加工的企业,形成了从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但当家人谭英潮并不满意,“公司的产业链上,还缺乏高精尖的产品”。

    中椒英潮的难题,写到了翁啟文的调研报告中。2013年下半年,这位德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利用3个月时间走访了112家企业、56个乡镇。在调研中,他发现,在德州,“中椒英潮”的难题不在少数,“他们缺乏核心技术、缺乏高端人才、缺少资金”。

    “德州市有R&D活动的企业仅有26家,2008年全市仅有19.2%的企业提取过技术开发经费,平均提取比例不到0.5%,远低于国家规定。”这成为让德州企业尴尬的一组数据。

    但也有很多企业脱离了这种尴尬。总资产130亿元的华鲁恒升是山东省200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在董事长杨振峰看来,公司从默默无闻的小企业晋升为全国化工综合效益百强,经历了成长“三部曲”。

    在初创期,依靠自有资金,购买设备,发展比较慢;在成长期,借助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大型氮肥装置国产化项目,运用信贷市场的力量,政府扶持国债贴息、贷款贴息,使企业跃升大氮肥行列;在壮大期,以自身研发力量为主,注重产业链的前后延伸,陆续推出新项目,辅以资本市场,使企业跨入百亿行列。

    “华鲁恒升的崛起,是产业竞争力、科技驱动力、资本推动力三力融合的结果。”德州市副市长许绍华认为,德州3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中,这类企业不在少数,他们为更多的德州企业提供了一种可供参照的成长路径。

    释放改革红利:依靠资本寻求裂变发展

    东君乳业(禹城)有限公司从2013年起开始投建大型牧场,一方面要扩大规模搞建设,一方面又要做好研发拓市场,企业自有资金捉襟见肘。经德州市科技局搭桥,青岛银行德州分行利用互联网投融资服务平台为东君乳业量身打造了500万元的众筹项目,又陆续为东君乳业融资2000万元。

    吴翠云认为,资金仍然是制约德州企业科技发展的首要因素。而“科金产”政策的顶层设计,正为此而打造,“围绕发端于车间等作业现场的创新需求,引进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成果,辅以创新基金支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推进创新产品衍生出创新产业”。

    2014年,德州市在山东省率先提出了“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的战略思路,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及配套政策。

    “体制机制的合理设计是‘科金产’能否成功的关键。”翁啟文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通过改革,使政府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本进行有效整合,解决了金融机构找不到好项目、好项目找不到资金的两难局面。”

    玩转“科金产”,政府怎么干?翁啟文认为,政府通过引导金融资本的导向和杠杆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对科技创新全程参与,特别是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投入,通过金融手段和相关制度设计,把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未来收益抓取到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进行分配,克服传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资金支持的弊端。

    院士进德州:“京津南大门”对接大院大所

    78岁的盖钧镒院士是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眼下,他已与大豆蛋白产品及大豆保健食品生产研发商谷神集团展开合作。

    他们的缘分要追溯到2014年。这一年,德州·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上,225家德州企业与116家科研机构的573项成果实现对接,7名院士和一大批“千人计划”学者出现在现场。

    现场气氛的热烈符合了吴翠云的预期:“企业有技术需求,但不一定养得起重量级科研团队;科研院所有亟须转化的技术,但也苦于找不到企业;金融机构手里有资金,却需要好项目。我们搭建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让德州与京津的合作更有时效,更有价值。”

    “产学研合作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由原来的‘配角’变成了‘主角’。”德州禹王精密陶瓷董事长刘锡潜尝到了甜头。实际上,对当地企业来说,这种对接不仅意味着打造企业核心技术有了可能,更让大量的人才、信息、资金蜂拥而至。

    “我们的目标是将德州市变成科学家创新创业的乐园。”实现德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贵堂的这个设想,有两个步骤:一方面对接大院大所引入科技成果助推企业转型;另一方面引进科研团队进行成果转化,形成处于产业链顶端的企业。

    眼下,实现他设想的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3月份,中科院系统的11名院士、110名专家走进德州,推介690项科技成果,对接37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140项;4月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系统16家科研院所走进德州,与来自山东省的538家装备制造企业展开洽谈,其中德州企业260家,签订合作意向166项。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认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是一种很好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的方式,可为大众创业、万种创新塑造好的生态环境。

    “这是我们在全国科技对接合作中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次对接。”在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杨院生看来,“通过这个平台,科技人员找到了有需求的企业,而企业也了解我们的成果。”

    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德州企业正积聚着量变。

    跻身“第一方阵”:“科金产”为地方经济注入勃勃生机

    前段时间,翁啟文到德州下辖平原县调研,几家科技型企业的“一夜间”崛起令他印象深刻。

    “一家企业正引进世界最大的化工康采恩德国巴斯夫公司最先进的技术,生产可降解的农用地膜等产品,配套的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让人眼羡,不少金融机构纷纷跟进对接。”

    实际上,在整个德州市这样的企业不少,“这些企业大都是这两年引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额在6000万到5亿元之间,额度虽然不高,但潜力巨大”。

    而经过资本大潮的洗礼,越来越多的的企业家领悟到资本的“魔力”,中小企业老板更是抬头探路、眼睛向外,依靠资本寻求裂变发展。

    从580万元到2800万元,这是德州天安化工这几年年纳税额的数据变化。5年前,天安化工成为德州市第一家在天交所挂牌的企业。不到两年,该企业以规范化经营和良好的业绩被上市企业苏州天马精细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成为德州通过挂牌培育后第一家“曲线登陆”深交所的公司。

    在德州,像天安一样玩转资本魔方实现爆发的,还有众多中小企业。“科金产”的制度红利激发了资本的热情,它们不仅仅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更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勃勃生机。

    2014年,投资、出口、消费三大动力减弱,但德州经济却实现逆袭,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一季度,该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40.6%)快于全部投资25.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27.5%)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居全省第3位,跻身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第一方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