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7日 星期四
“菌”临城下须规范管理
□ 本报记者 李 颖

    ■用药指南

    滥用抗菌药物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AMS策略(AMS:antimicrobialstewardship),即通过行政管控、感控参与、三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依靠信息化系统,规范抗菌治疗的药物选择、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长效管理机制,达到合理用药、遏制耐药、实现临床治疗和感染预防的最佳效果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的抗菌药物管理目标。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必须靠政府相关部门、医生以及患者的共同努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俞云松在第四届中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高峰论坛上呼吓吁,积极实践AMS策略破解中国滥用抗菌药物问题。遵循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合理用药政策,落实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和医务人员专业化培养,遏制抗菌药物耐药问题。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是世界,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尽管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自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这一史上“最严限抗令”实施以来,抗菌药物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依然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抗菌药物在医院的使用率应低于30%”的标准,尤其在一些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率仍居高不下。

    目前,中国的抗菌药物管理指导政策体现了AMS策略的许多思路,但由于相关的指标、技术标准或建议还不够明确,管理精细化水平还尚显不足。抗菌药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重点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其中,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临床药师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三大技术支撑。而中国的抗菌药物管理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扩充队伍、提高水平。

    “‘菌’临城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必须靠政府相关部门、医生以及患者的共同努力。”俞云松认为,在遏制抗菌药物耐药这个问题上,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呼吁遵循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合理用药政策,落实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和医务人员专业化培养。

    在我国,大多数医院感染科建设不全,主要体现在科室人员对于微生物知识不够熟悉,感染性疾病治疗的经验不足,很难发挥对于临床科室的指导作用。面对这一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应从科室建设及人才培养两部分入手。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置感染门诊及感染病区,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细菌及真菌性感染诊治能力的感染病专科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诊疗水平。

    “抗菌药物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提升中国抗感染队伍的能力建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陈佰义强调,抗菌药物临床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需要发挥临床感染科医生的技术及专业支撑作用,不仅要参与到抗菌药物临床管理中去,而且要通过评估病原菌及耐药性逐步做到临床抗感染治疗个体化。“只有做到临床抗感染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多样化,从而延缓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近十年来,细菌耐药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抗菌耐药监测工作也已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现阶段国内认可度最高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之一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2年由原本的100家医院扩建至1000余家,每年结合数据上报质量调整入网医院,现已增至1426家。这十年来,耐药监测网逐步完善了上报系统和组织管理架构,并建立起了质量控制中心,努力向高质量监测迈进,为抗菌药物管理决策和合理用药提供服务和支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华山抗研所副主任李光辉教授表示:为了推动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二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耐药监测,多领域协作定期分析解读,为管理和用药提供依据。“此外,医疗机构内部应当运用国家的数据网平台建立自己的数据监测网,使用信息化手段,对细菌耐药趋势、抗菌药物使用量等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