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
天使系上红丝带
——记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本报记者 李 艳

■劳动者之歌 

    在今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一位头戴燕帽的女护士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她被誉为“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她总结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她的足迹遍及中国14个省和自治区,培训艾滋病基层护理人员近万人,培训志愿者2万余人;在艾滋病护理和人文关怀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白衣天使,她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了傲人的成绩。她是中国第一位荣获“贝利·马丁奖”的护士,这是艾滋病防治工作国际最高奖。2013年荣获护理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

    24小时开机的“生命热线”

    王克荣的办公室有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做艾滋患者的知心朋友。这是王克荣对自己的要求,她真的做到了!

    打开王克荣的手机,里面存着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由于随时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她的电话成了艾滋病患者的求救热线,挽救了无数艾滋病患者的生命。王克荣每天24小时开机,由于担心患者找不到她,十几年不敢换号码。

    1984年,21岁的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分配时老师找到当时担任团支部书记的王克荣说:“传染病医院需要两名护士,希望你考虑一下。”王克荣没犹豫,就去北京地坛医院报到。

    31年里,她先后护理过乙肝、非典、艾滋病等27种传染病患者,但接触最多的还是艾滋病患者。1997年3月,王克荣开始了艾滋病护理工作,真正走近了艾滋病患者,才让她对艾滋病有了更深的认识。

    艾滋病病人小夏因车祸股骨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到离事发地最近的一家医院。然而,在术前准备时,一张化验单却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患者是HIV阳性,而这家医院从没有为艾滋病患者做过手术。小夏拨通了王克荣的手机,她仔细询问了小夏的病情后,马上报告自己工作的北京地坛医院。在上级单位的积极协调下,北京地坛医院紧急成立专家救治小组,及时为小夏实施了干髓内针固定手术。有患者在给她的感谢信里写道:“是你挽救了我,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在我的心目中,你就跟我的妈妈一样,因为你给了我新的生命。”

    一年14次往返艾滋病高发地

    2002年8月—2003年10月,红丝带之家在河南的一个艾滋病高发村建立了医疗点。王克荣便开始了长期的奔波,一年的时间里,她先后14次前往河南艾滋病高发村,每次去都是周五晚上出发、周一返回医院上班。

    从2001年至今,王克荣先后50多次到中国的河南艾滋病高发地区工作,云南、新疆、广东等艾滋病高发地区和安徽、北京、上海、湖南等省市中低流行区也都留下她的足迹。

    2002年,王克荣在英国伦敦晨曦医院学习期间,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南丁格尔纪念馆学习参观,看到南丁格尔这位伟大的女性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挑战自己,在克什米尔战地医院开创并献身护理事业,深深地被她表现出来的“人道,博爱,奉献”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回国以后,她将在英国学习到的艾滋病护理知识,总结了适合中国开展的新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这一模式倡导让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得到心理支持、药物使用、家庭护理、社会救助、同伴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帮助。

    让更多的人系上红丝带

    1999年1月,地坛医院成立了北京第一家以关怀艾滋病病人为主的关怀组织,2001年底,王克荣兼任红丝带之家护士长。2005年,红丝带之家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全市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艾滋病病人关怀组织。

    在长期繁忙的工作中,王克荣体会到,自己能力是微小的,要让艾滋病患者得到更好的生存环境,必须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发展艾滋病工作志愿者队伍,让更多人系上红丝带。

    在她的影响下,王克荣的丈夫、女儿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也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在册登记的志愿者就达到800余人。通过志愿者的工作不但让更多的人懂得艾滋病防治知识,同时给感染者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为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肯定之后,王克荣表示,自己更加感到责任重大,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艾滋病防治事业、特别是在艾滋病反歧视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科技日报北京5月3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