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23日 星期四
“中国药都”缘何连获美名?
□ 本报记者 李 颖

    从2008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重大战略决策后,短短几年时间,本溪高新区的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晋升国家高新区后,本溪高新区又先后获批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大平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2013年,本溪制药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之一。本溪高新区已经坐实了“中国药都”的美名。

    在刚刚召开的“2015年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上,本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力强围绕“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药都向规模化、城市化、国际化迈进”这一主题,作了主旨发言。

    黄力强指出,几年来,本溪高新区在国家科技部,辽宁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本溪高新区的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在产业集聚、新城建设、科研服务体系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辽宁省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面旗帜,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闯出了一条新路。

    “正是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坚定了本溪市委市政府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和信心。”黄力强表示,园区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中国药都、健康之都,沈本新城、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和“产业为重、科技支撑、大学为要、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脚踏实地地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初级建设”之路,通过夯实产、政、学、研、资、介六个节点,全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和城市建设全面升级。

    据黄力强介绍,园区始终坚持产业为重,全力打造产值千亿的健康产业集聚区。截止到目前,园区累计引入以中国华润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吉林修正药业、北京四环药业为代表的产业类项目96个,已有75家企业正式投产运营,完成注册或划转投入生产的品种达670多个,其中单品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品种有37个。2015年药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黄力强指出,科技是实现园区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特点,园区坚持科技支撑,先后建成了近10万平方米的中国药都创新园和创业园,构建了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医药临床研究等8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华大基因、德国拜耳等海内外高层次科研机构46家。承担国家“863”、“973”以及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10项,拥有在研项目350个,获得国内外专利139项。目前,重点推进国家Ⅰ类新药、Ⅲ类医疗器械研发品种50项,其中已取得国家新药证书2项、国家Ⅲ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18项。

    虽然成绩显著,但“中国药都”并没有因此而自满。黄力强表示,力争到2020年,努力实现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R&D投入达到6.5%,新增研发创新药物品种100个,吸引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或领军人才300人,转化优秀科研成果100项,孵化高新技术企业80家的创新规模;推动本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功能设施及配套服务一流的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和东北亚地区一流的健康产业基地,努力推动中国药都向规模化、城市化、国际化迈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