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
沙漠里筑起青春风景线
武警宁夏总队中卫市支队“管道卫士”素描

    □ 吴 敏  侯 连

    西气东输管道自新疆到上海,每年为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输送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个中国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的天然气管道,经腾格里沙漠腹地跨越黄河。武警宁夏总队中卫支队四中队的岗位就在这大动脉的门脉之段。

    揣在怀里的国旗

    这可能是最特殊的升旗了——在建队之初的3年时间里,每逢举行升旗仪式,国旗总揣在指导员的怀里。因为没有旗杆,国旗无处悬升,也不能用手高举,风强力疾,往往国歌还没唱完,红旗就已被卷走。

    2005年,四中队奉命组建。第一任中队长马晓宇带着人拿着地图转了几个圈,愣是没有找到营房所在地。经过再三寻找,他们才发现,位于沙坡凹地里的三间简易铁皮房,已被流沙掩埋过半。

    地方施工队来埋压自来水管道。开工不到3天,30多个民工只剩下6个人,民工们发牢骚说:“太阳出来晒得冒油,太阳下山冻得发抖,连个藏身的缝儿都找不着。这么苦的地方,真不知道你们这些兵娃娃怎么待得下去?”

    汗水浇灌出绿洲家园

    没有水,他们引水。四中队两名干部几十个兵,拿起锄头扛起锹,除了上哨执勤,全部都在工地上。手上血泡摞血泡,新茧变旧茧,水管终于铺设完成。清水流出龙头时,大家捧着大碗比“肚量”,抹把眼泪笑着喊:“甜!”。

    没有路,他们修路。清晨,他们挖出被流沙掩埋的“回家路”;正午,他们用水泥浇筑出200斤重的长板,361块水泥板铺就通向执勤点的“连心路”;傍晚,他们从黄河边捡来鹅卵石,筑成长200多米、宽半米的“执勤路”;节假日,他们去远处矿山找来红色玄武石,点缀装饰“田园路”……

    没有住房,他们在上级专项资金支持下,如燕衔泥,唾血筑巢,修建起一座三层楼。

    搬进新楼头一件事,官兵们就平整门前沙丘,浇筑起一座水泥旗台。从此,每天早晨,四中队官兵都升起庄严的国旗,把太阳迎进营区。

    相依相生的“人树群落”

    起初,他们从黄河岸边移来生命力极强的野草,栽下没几天,野草全部枯黄了;他们又种下耐旱的沙枣树,可来年春天,沙枣树一棵也没冒绿芽。换土、铺膜、加粪、摆石头……一次次绝望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

    最后,他们请来防沙治沙专家,学会了用麦草结绳,编织“田”字格,再连缀成片,成批覆盖在沙丘上,最后填入河泥。

    沙漠盛产纯真的感情

    指导员王金强一直忙到熄灯,才坐下来跟我聊起远在荆门的妻子。“谁说军人不懂浪漫?每逢情人节、结婚纪念日,我都会通过邮政快递给她送花。”“婚后不久,亚慧忽然患上重病,久治不愈。她哭着说,在沙漠里当兵苦,再娶个有病的妻子,那是黄连水熬黄连膏——苦上加苦。离婚吧,你找个健康的女孩结婚,我不想拖累你。”王金强说到这里,转身抬手抹了把脸,平静了几秒钟,继续讲:“我抱紧她发誓,生在一起,死在一起。沙漠都能变绿洲,你的病也一定能够治好。”

    时过午夜,仰望苍穹,我分明看到,那灿若水晶的星星,颗颗都是四中队官兵纯净的心灵。

    青春在沙漠中起飞

    或许每一个刚分到这里的兵都会有些情绪波动,但指导员王金强却告诉我,四中队的兵没有一个不优秀。

    山西籍战士郑阳分到四中队时发现,这里和他想象中的军营完全不一样,没有飞机、大炮,也没有坦克、装甲车。他对班长说:“就算跳入黄河,也不想在这荒漠多呆一秒钟。”

    恰巧就在那天,执勤点后山爆发山洪,将管道下方的山体冲垮。大家连夜抢险,一边从山上运土打堤坝,一边疏通防洪沟引洪入黄河。整整奋战到天明,才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躺在满身泥水累瘫一地的战友中间,郑阳明白了,这里虽然没有硝烟,却有着水与火的考验。他像变了一个人,执勤训练样样冒尖,当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

    许多故事如沙汇聚,沉积在小小的荣誉室里——10年安全无事故,4年“基层建设标兵中队”,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