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足迹
朱小丹省长考察新型研发机构。

    ■热线传真

    时代在变迁,科技在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突破的能量不断积累,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国际上,欧盟启动了创新技术研究学院建设,英国自2010年以来已创建了7个技术创新中心,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13年宣布在未来10年将建设4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一轮科技创新大潮悄然而至,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大势所趋。

    2005年,广东省携手教育部、科技部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部产学研结合试点工作,2009年与中科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从此拉开了“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的大幕。

    俗话说筑巢引凤,广东出台的《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业环境,促使大量科研人员“孔雀东南飞”,高校、科研机构也纷纷挥师南下,甚至“海外兵团”也跨海来粤。据统计,全国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2万多名专家来粤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1600多家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平台,累计引进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91个,领军人才69人。

    短短数年间,南粤大地精英荟萃,人才济济。一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主体方式投资、多样化模式组建、企业化运作的新型法人组织应运而生,并在不经意间异军突起。他们主要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却又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与传统的研发机构有着天渊之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型科研机构。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达122家,广泛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市,其中90%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他们既有像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院校与政府共建的、也有像广东温氏集团研究院由院校与企业共建的,还有像深圳光启研究院由企业自主筹建的,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更加聚焦产业发展、更加贴近世界前沿、更加突出开放创新、更加重视国际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达41亿元,高于传统科研机构的39亿元,成为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新增长点,也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三年来申请发明专利达1589件,PCT专利48件;光启以近2000项的发明专利和129件PCT专利,覆盖了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发明,其牵头的超材料联盟带动着千亿产值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他们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以及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奇迹和财富神话,演绎着一幕幕穿越产学研、穿越传统科研体制、穿越地理空间的创新大剧。

    近三年来,广东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崭新的姿态、蓬勃的朝气,阔步前行。他们发表了三大国际文献索引收录论文3528篇,占全省总数8%;专利申请量7599件,远高于传统科研机构的6000件,其中发明专利量就达到5594件,在超材料、基因组学等领域更是掌握了国际源头创新的话语权;同时,他们成功孵化了1000多家企业,为3万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成为了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其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了近6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5家上市公司;东莞19个校地研究院成功孵化了146家企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和典型代表。他们对竞争优势的比拼,对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传统产业提升的追求,对催生新产业的急迫……其情尤切、其意尤深、其心尤诚、其志尤坚。不在广东,难解其味!

    “科研体制改革”,这个喊了多年的老话题。今天,在新的历史阶段,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华丽称呼下,以它崭新的内涵呈现在我们面前。甚至,这已经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

    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释放出无限的创新活力。在广阔的创新领域和巨大的市场空间里,穿越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已经成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新力量、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载体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成为了广东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抓手。

    南粤大地上新型科研机构各个领域里上演的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创新穿越,必将引领广东科研体制改革实现新的跨越,带领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的飞跃,率领广东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历史性的腾跃!

    □ 中国科技报道记者 潘子欣 左大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