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8日 星期六
《博物馆条例》:有总比没有强
文·杨 雪

    近来有关博物馆的新闻不绝于耳。拒绝“自拍神器”的各家博物馆还没来得及一一亮相,就集体被一尊中国僧人肉身宝像抢了风头——这件于我国二十年前被盗的文物惊现匈牙利自然科学博物馆数日后被火速撤回荷兰。同一天,第659号国务院令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正式开始实施。适逢“博物馆圈”有些“风中凌乱”,《博物馆条例》的到来显得格外可爱,令人不禁“喜大普奔”。

    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放在了首位,财税扶持政策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允许博物馆在合理范围内开展经营性活动······作为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表扬的话也不赘言。然而,正如过去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许多“前车”一样,好政策能不能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变味,问号要先打出来。

    今春在伦敦逗留了7天,泰晤士河畔固然风情独具,但最难忘的还是英国的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英国小学生上历史课:老师发给每人一个笔记板,夹着印有题目的几页纸,让学生在展品里找答案。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在一个埃及木乃伊前停下,开始记录说明里的文字,很认真。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一定不会因为讨厌死记“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或硬背《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而在青少年时期痛恨历史。然而我也在咱们的国家博物馆看到过老师带队参观的中学生:三两成群,走马观花,“谈笑风生”,草草转一圈出来,在休息区坐下,吃东西的、聊天的、玩手机的,如春游般欢乐。

    英国的博物馆都会安排一些科学的导览线路供参观者参考,线路最后一站基本都是纪念品商店。在国家美术馆,我买了一个梵高向日葵的冰箱贴,5镑。虽然知道这冰箱贴一定是中国造,但它的设计和做工都让人无法抗拒,而且国内确实也买不到。所谓文化衍生品,要真正做到独具匠心价格亲民,我们探索的路还很长。至少在国内的博物馆,很少能遇到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纪念品——要么不是独家,要么价格离谱。

    格林尼治天文台附近有一家藏在朴素小红楼里的扇子博物馆,不走进去根本无法想象一小栋普通民宅里竟收藏着4500多件精美的扇子。当这种平和、别致、优雅的气质照进我心,从而笼罩在我曾去过的一些国内的“速成”博物馆上,高大上的建筑和设施陈列羞涩的馆藏,在浮华的躯壳下愈发显得空洞。

    当然,文化软实力的差距不是一天能赶上的,好在《条例》已出,今后“博物馆圈”总算有章法可循。只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围绕《条例》精神原汁原味让好政策落地,实在考验各方智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