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讯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杨靖)国家医学科学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信息人才。但是,面向该领域人才培养的医学信息教育目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滨州医学院曹高芳教授近日出版专著《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针对医学信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弊病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曹高芳在书中将其总结为几个方面:首先,相关教育机构数量急剧增加,布局不够平衡,规模增速过快。国内开办医学信息教育的高校已近60所,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与教育卫生比较发达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和经济社会与教育卫生欠发达的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区),招生规模也普遍较大。其次,专业名称繁多,培养目标难以较好地适应医学信息教育的需要。本科专业名称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量科学”等,专科层面名称为“卫生信息管理”,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008年版)中没有正式的“医学信息”位置,则使医学信息的本科教育无法在研究生教育中找到对应的归口。第三,教育层次总体偏低。医学信息学作为复合型学科,比较适合具备一定医学基础知识背景的研究生来学习,而我国的医学信息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
为实现医学信息教育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首先要明确定位与平衡布局,维持适度规模。应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数量布局、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应服从服务于该定位。在对人才需求的客观调查与教育的科学发展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摒弃和避免“浮躁”。其次,规范专业名称与培养目标。在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设置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并列的“医学信息学”二级学科。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下,确定医学信息类专业统一规范的总体培养目标,然后结合各院校的实际确定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分目标),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