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2日 星期日
“海绵城市”建设需量体裁衣
本报记者 唐 婷

    搜索各地创建海绵城市的报道,你会发现,铺透水砖、修蓄水池、建下洼式绿地……几乎成了创建海绵城市的“标配”。

    在防洪专家、中国水科院副总工程晓陶看来,各地自然禀赋不一,城建基础不同,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建设周期、维护成本等因素,探索“性价比”高的方案。

    以下洼式绿地为例,是否适合在北京推广值得考量。一方面工程量较大,把现有的绿地改造成下洼式,需要把地表的植被挖掉,取走部分的土。由于北京的土质渗水性不好,还要加铺透水层来进行改良。另外,北京的雨量偏少,绿地多需人工浇灌,改造后土层保水性降低,还得增加耗水量。

    “其实有个相对简易的方法,不用改变绿地现状,沿着绿地摆一圈高约20公分的砖,形成一个浅浅的蓄水池,积蓄的雨水可以慢慢回补地下,也可以在靠近排水管的地方设置一个挡板,等暴雨过去,将拦蓄的雨水排出,既削减了洪峰,又避免伤害植被。”程晓陶建议。

    此外,相比较修建蓄水池的“大兴土木”,可以在小区里设置多个塑料集雨罐,收集从楼顶沿管道流下来的雨水。蓄水池一般修在地下,取水时需要用电泵抽取。集雨罐只需装上笼头,随时可以取用,没有额外成本。

    对此,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朝霞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各地基础条件不同,在规划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科技日报北京3月2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