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
不必对27岁的女博导过于敏感

    近日,有关27岁浙大女博导陆盈盈的新闻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在经由媒体报道后不久,浙大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上,陆盈盈简历被更正,由“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改成“博士,特聘研究员”。该网站还发布致歉称,陆盈盈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

    27岁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如果有心回顾一下中国教育史,不难发现二十世纪初期年轻的教授比比皆是:刘半农,26岁任北大教授;李大钊,27岁任北大教授、图书馆馆长;胡适,28岁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梅光迪,30岁任南开大学教授;刘伯明,30岁出任金陵大学教授;李四光,31岁任北京大学教授;傅斯年,31岁任中山大学教授……

    这些人少年得志,在当时并没有因为年轻受到非议。那么,百年后的今天,为何舆论对于27岁的女博导显得这么格外“关照”?

    须知博导一词的分量,一般说来,博士生导师尤其是名校的博导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凤毛麟角。作为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师,博导的学术水平在学科领域内处于前列,担负指导博士生的责任。现实是,博导的年纪大多是四五十岁,有些知名教授即使早过了退休年纪,还被学校返聘让其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

    尽管并没有明文规定27岁不可以担任博导,然而在这样的情景下,本科毕业才5年的年轻女孩被质疑便显得其有合理的一面。于此同时,陆盈盈的导师、康奈尔大学教授林登·阿彻则“力挺”自己这名学生,“陆盈盈博士提出了几个根本的解决方案,显示了其非凡的水平”。

    可问题就在于,面对舆论的质疑,浙江大学的反应实在过于迅速,立刻将陆盈盈简历中的“博士生导师”字样更正了。具备博士招生资格,但不是博导,这样有点拗口的表述显得浙大煞费苦心。在如今环境复杂的学术界,这样的做法很容易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

    就这次27岁浙大女博导风波事件而言,有两方的反应过于敏感:一是公众对于陆盈盈的年纪和资历过分关注,二是浙江大学校方对于舆论的质疑过于较真,而且其所做显然受到舆论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在合乎人才引进与博导资格评议前提之下,一个人是否有资格胜任博导主要取决于其学术造诣,这与生理年纪没有直接关联,亦无关乎舆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