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3日 星期五
赵治海:潜下心来做好自己的创新
□ 本报记者 盛 利

    “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放眼全球的同时,也要走好自己的路。”从谷酿黄酒到谷草粉,2010年至今“中国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代表,总带着他的农业“新宝贝”参加全国两会。

    今年,他将新培育的“张杂谷”又带到两会会场——这个不靠天吃饭的谷子新品种,仅靠土壤中水分维系,也可正常生长。它无论在盐碱地,还是降水300毫米以下非农业区,都可大面积种植。

    “即使这么好的品种,却仅因种植面积少,在科研、推广上备受冷落。”他说,我国8000多年种植历史的谷子,本身就具备缺水、少雨地区生长特性,正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

    “我国谷子的种业、种植技术水平都是世界领先,不能因为种植面积小就不重视。”他说,其实,在很多科研领域都是如此,不能总认为我们自己的就不好,国际上都在搞的就好。否则我们永远在追赶,永远被人诟病模仿。”(科技日报北京3月1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