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7日 星期六
高校造卫星,不要越俎代庖
梁小虹委员:产学研结合“跑偏了”

    本报记者 付毅飞

    ■两 会 话 题 

    “目前的产学研结合有些‘跑偏’,没有实现我们的初衷。”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委员说。

    他觉得,如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自发挥能力,将形成最好的创新产业链,但目前并非完全如此。

    身处工程单位的梁小虹,工作中时常遭遇尴尬。“比如研制某型潜基战略导弹时,导弹出水时空泡是什么样的,它的形成机制怎样、力学环境怎样,我们都不知道,也没有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以使用。因为放眼全国,各个高校、科研院所都没有开展对水动力、水载荷的基础理论研究。”他说,“最后我们既要进行工程创新,还要在一定程度进行基础研究,但这并不是我们的强项。”

    同时他发现,在应该做基础研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又很难有人能安静地坐下来,十年、十五年去做研究。“研究人员要吃饭、要住房、孩子要上学。他们得不到体面生活的保障,只能去做更功利的东西。”他说,“现在有的学校去研制卫星,高校做工程产品能做过工程部门吗?舍本求末,最后导致研究人员去搞工程,工程人员搞基础理论。产学研结合,都在做自己的弱项。”

    梁小虹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对创新导向和创新机制进行调整。“现在更多的是通过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带动基础研究,其实基础研究是根本,根不实,即使枝繁叶茂也不会长久。在某些程度上,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应该优于对现行的重大工程的支持。”

    (科技日报北京3月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