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4日 星期三
两会为国民“获得感”提供想象空间
王石川

    “从来佳茗如佳什,屡酌新烹味转嘉。”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两会谋国计民生、议大政方针,与每个公民的现在与未来息息相关,与这个国家的愿景相互铺陈,映照着民族复兴的深刻逻辑。

    就在3月2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的一句答问再度引发舆论场热议:“党和政府和人民群众反腐上态度一直都很任性,大家都支持有老虎就拉出来……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没有查不出来的铁帽子王。”与去年的“你懂的”相比,这话同样让人浮想联翩。当天下午,14名军级以上干部查处情况就被披露。

    反腐是公众的兴奋点,但显然不是唯一的兴奋点。多年来,民生始终牵动人心,这次两会当然不例外。无论吕新华谈及的“APEC蓝”“奥林匹克蓝”,还是政协委员韩红将提关于雾霾的提案;无论政协委员黄泽民发问“领导干部占据的医疗资源是不是太多”,还是政协委员高吉喜认为,相比广受关注的空气污染,水和土壤污染更值得关注……哪一样不是公众关心的民生焦点?再联系到此前调查显示,就近看病、在家养老,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进棚改、保障住房,公平考试、透明招生,防止雾霾、留住蓝天,成为备受瞩目的五大民生“关心点”,可发现民生是公众心中最大的“政治”,也是两会永恒的主题之一。“民有所呼,会有所应”,公众畅想什么,代表委员就关注什么;“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老百姓盼望什么,政府就在什么地方发力。

    回望过去一年,简政放权、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气污染治理……政府做了什么,公众有目共睹;政策温度几何,公众更是心知肚明。过去一年,全国人大立法进入快车道,法治中国的烙印更清晰;全国政协倾力于建言献策,为治霾等民生命题提供智力支持……2015年不同寻常,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还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承载着公众更多期待,这些期待必然成为两会上的热点话题。从普通公民的细微心声,到国家的清亮未来,全国两会重任在肩,深孚众望。

    众所周知,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意味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锻炼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也为实现前三个全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切莫认为四个全面是大而化之的抽象符号,它们实则与你我每个人有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例,这是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男女长幼的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也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小康。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贫困。对于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绝不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有了更斑斓的梦想,更蓬勃的权利热望。换言之,需要更多获得感。获得什么?从物质到精神,从基本权利到更全面的权利需求。如何才有更多的获得感?除了直接获得,更享受获得的过程。获得感不会平白生成,当然离不了个体奋斗、家国情怀,同样离不了全面深化改革。如习近平总书记所称,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如今的改革不再只是动员令,也不是某个层次的改革,而是更追求改革质量和含金量。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部署安排,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在此之前,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已经经历“两审”。立法法修改,这是大事,事关良法善治,事关政府权力,事关公民权利。据悉,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可以期待,政府权力必将受到更大程度的限制,权力将被真正逐渐关进制度的铁笼子里,而公民的权利更能舒展开来。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价值坐标,已超越一部法律的存立。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公众有权利享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只有进行时,不断满足公众的满足感,正是国家存在的价值基点。我们走进改革的春天,已感受两会的热度,今年的两会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尚需等待。然而,从萌动的春意,从勃兴的改革鼓点,可断言两会已经为国民的“获得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