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
35岁电工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魏 东 通讯员 杨 森

    ■行进中国·科技奖励篇 

    “山东35岁电工登上国家科技最高奖台”的新闻,让王进一夜走红。

    “35岁、一线工人、中专生”的字眼与“世界带电作业第一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之间的反差,让人们对王进充满了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500千伏及以上的线路是城市的电路“动脉”,一旦出现故障会导致整个城市大停电。王进的工作就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超高压线路进行“手术”——这是一项连保险公司都会拒保的高风险工作。线路导线是四根一组,线间距40厘米,检修时要在这四根电线的间距中钻过去。这就意味着,工人的身体不能直立起来,否则安全距离不够,有生命危险,要在那么小的间距中完成检修任务,没有点“真功夫”是不行的。

    实际上,王进虽然年纪轻轻,但已先后参加了500千伏线路带电作业100余次,去过183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爬过2000多个高塔,排除的故障自己也数不清;完成抗冰抢险,奥运、全运保电,十八大保电,线路防舞动治理等各项重大任务;2011年10月,成功完成了±660千伏线路世界首次带电作业,成为媒体眼中的“世界带电作业第一人”;作为青年创新能手,主持开展了“架空地线防震锤测量杆”“地线折叠式飞车”等多个职工创新活动,其团队完成了11项发明专利。

    “就是4个字,勤学苦练!”王进的成长,师傅徐元超看得明白。1998年从临沂电校毕业后,王进当了两年送电线路工,2001年首次接触带电作业。他当然明白自己的劣势,只要一有时间就闷头研究各种输电线路的参考书和塔形金具的图纸:从门形塔到酒杯塔,从单回线路到同塔双回,哪种塔形应该怎样攀爬……

    “带电作业往往在寒冬酷暑的季节里进行。特别是夏天,我们穿着密不透风的屏蔽服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干就是两个小时,每次下来,整个人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鞋里能倒出一碗水。”王进的同事李晓毅说,“为了适应这种工作,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2011年10月17日,±660千伏银东直流输电线路出现导线破损,400万千瓦的负荷决定了这条线路只能带电实施“手术”,王进担负起了“主刀医生”。56米的高空、660千伏高压贴身而过……这些让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王进却凭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在不到1个小时里,成功完成了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比起停电检修,此次带电作业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度,避免经济损失500余万元。

    自2009年开始,王进团队一直在一线从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工作研究、计算及现场试验,但一个个技术难题曾把他们不止一次逼入绝境。过去500千伏线路的检修工具都使用铝合金材质,当电压达到660千伏后,这种常用的材质已经无法满足电压产生的拉力,后来又选择了“高大上”的钛合金材料,可依然不能满足强度需求。选了一次又一次,经过30多次反复试验,王进团队最终才使金属工具定型。

    电力作业人员进出强电场时,会直接用导电手套接触强电场,而银东直流线路±660千伏的电压等级相对较高,作业人员直接用导电手套接触导线的瞬间,通过人体的冲击电流过大,会导致击穿作业人员所穿的屏蔽服,造成安全事故。王进团队用一根轻便的小棒子连接在屏蔽服上,研制出满足该电压等级下的专用电位转移棒,以消除瞬时冲击电流对人体和屏蔽服的影响。这些“妙计”都转化成了±660千伏带电作业的创新工器具。

    在电力系统,很多人都认为王进的成长说明了一个道理:源自生产一线的创新潜能巨大,瞄准一线难题,激活人才潜能,才能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局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