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
扬州:“5+1”科技创新载体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
□ 通讯员 朱雷霆 胡 军

    近年来,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夯实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平台基础,扬州始终把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重点围绕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培育、产权保护服务、金融资本支撑等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不断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了以区域科技创新集聚中心、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创新驿站服务中心和扬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的“5+1”联合创新载体。日前正式成立的扬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宣告着扬州“5+1”科技创新载体体系初步建成。

    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新模式

    围绕重点发展的基本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需求,扬州全力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采取合同科研的形式,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资源,加强关键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实现科研开放化、运营专业化、成果资本化等市场化运营模式,以填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空白。

    扬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于2014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力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尤政教授担任院长,联合市内7家企业和3家高校共同组建智能电网研究所,合同科研金额已超过100万元。

    扬州市创新驿站则是扬州探索科技服务新型业态的成功典范,集院士专家讲堂、成果推广应用、企业家科技培训、创业苗圃等新型科技服务为一体,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支持。2014年6月,全省首家科技创新创业学院在创新驿站正式开业,成为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创业培训体系在扬的试点。创新驿站全年共举办创业领袖EMBA研修班、新三板上市、知识产权工程师等各类活动10余场,上千人次在创新驿站学习交流,先后邀请中科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朱志远教授、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台湾工研院原院长林垂宙教授、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修小平等专家学者来扬指导企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灵感,培育创业项目,打造科技创业“苗圃”。

    搭建科技合作新平台

    在连续两年深入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与多家高校院所达成全面合作的基础上,扬州市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国内外高校院所的优质科教资源与扬州企业对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实现“借力借智”跨越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共吸引知名高校院所、世界500强及央企来扬设立或共建研发中心52个,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金额近亿元。2014年扬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为促进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实现“企业家+科学家+资本家=大赢家”的发展模式,助力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扬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中心以服务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为主,构建全市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库,深入采集833家企业融资需求,搭建企业与资本的交流平台;同时,与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合作共建国家级专业机构——“中国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扬州)工作站”,为扬州企业进入“新三板”挂牌提供全套金融服务,加快科技企业上市步伐。

    2014年,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共帮助103家企业获得科技贷款33580万元,累计帮助企业获得科技贷款10.5亿元,帮助310家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营造科技创新新环境

    为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市建设,扬州设立了中国(江苏)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扬州)分中心和江苏省专利行政执法巡回审理庭,设立专利技术展示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扬州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开通“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公益热线,开展知识产权的维权、援助、技术交易、纠纷调解等服务。

    在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带动下,2014年扬州专利结构明显优化,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5千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25%,在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扬州获得国际专利金奖12项,银奖23项,铜奖24项的好成绩,超过了扬州历年获奖项目的总和。

    与此同时,紧密结合全市主导产业、各区域特色产业,扬州在各县(市、区)全面推进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建立起服务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人才干事创业的区域科技创新集聚中心。

    2014年,广陵信息产业基地、西安交大科技园、金荣(扬州)科技园、智能装备科技园等22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累计建成面积达231万平米,产业用房占比达62%,引进双创人才、博士人才96人,其中获得国家“千人计划”人才9人、省“双创”人才31人,创新团队9个,招引京东、惠普、金泉网、一号店、税友软件等知名企业521家,实现销售30亿元,科技综合体对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成为支撑扬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