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
扬大农学院:开年学术“第一宴”
□ 通讯员 沙爱红

    1月9日,扬州大学农学院举行了“2014年学术年会”,来自学院各个课题组的21名教师轮番登场,为全院师生献上了一场丰盛的学术交流盛宴,扬州大学已连续四年为全院师生搭建交流切磋的平台。

    早上8:30,学术年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系、农村发展与信息技术系的各大课题组早已做好充分准备,21位专任教师先后登场,分四个模块,纷纷“献宝”,用7小时展示了各课题组一年以来的科研成果。当天的报告主题可以用“上天入地”来形容,不仅涵盖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油菜等作物的分子育种研究、栽培推广技术,还包括环境气候与作物的互作影响、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交叉研究。

    “学术年会已成为我院一年一度的传统节目,促进了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向的交流。”院长刘巧泉说道。通过学术年会,全体师生都能深入了解学院的教学科研进展。这已是农学院连续第四年举行学术年会,它已成为学院每年开年的第一件大事,这一平台无疑也为农院师生提供了交流切磋的机会。

    据了解,由农学院张洪程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区域化集成应用”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张洪程教授团队继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此外,一年来,学院其他各课题组也是成果不断,学院的老师们走南闯北,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与服务,活跃在服务基层的第一线。

    当天年会上,21场学术报告中,登台的老师们21次向学院全体博硕士致谢,感谢他们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中为学院科研作出的努力。“虽然室外很冷,但我们心里很暖,能为学院的科研贡献一份力量,得到老师们的肯定,让我们又充满了斗志,2015我们会更加勤奋。”2013级硕士研究生鞠峰笑着说。“不仅学习到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也了解到其他课题组的研究情况,给了我很多启发,科研不能闭门造车,交流学习才有火花碰撞。”院研究生会主席黄正金说,同学们对于这样的学术活动很是热衷,期待着来年能在这样的学术年会上,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

    院党委书记郭文善教授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全院师生要高度重视创新科研工作的“顶天立地”,努力使新的项目走向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有新的技术服务于农民生产一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