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2日 星期四
北大人民医院以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医疗创新
□ 本报记者 吴红月

    “2014年是北大人民医院科研收获最多的一年,黄晓军项目组的研究成果‘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体系建立及应用’以及郭卫项目组研究成果‘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北大人民医院是从来没有过的,说明了医院秉承‘医院主导、优化组合、拓展资源’的原则,关注人才与团队培养,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完善科研支撑平台建设,推动转化医学发展取得了成效。”北大人民医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刘玉兰教授在1月28日召开的“201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工作总结大会”上称,临床与科研相互支撑,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家医院一次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大奖,这样的现象在国内的大型三甲医院中并不常见。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北大人民医院在医疗科研创新领域硕果丰盈?

    刘玉兰表示,医院创建了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进行立体化科研人才培养,注重重点学科建设,强化项目科研管理,关注成果转让和专利授权,以“三联体临床医学研究平台”为临床医学研究打造共享平台,为转化医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显示,多年来,医院致力于拓展科研资源,积极为科研持续发展争取稳定的经费支持。2014年,北大人民医院共负责参加科研项目167项,获得科研基金总额1.0236亿元。

    而这些项目实现最为关键的是人才。“我院自2006年设立‘研究与发展基金’以来,一如既往为科研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费支持,迄今共资助医学科研课题601项,资助金额逾1900万元。6年来,课题产出良好,充分发挥了‘种子基金’的作用,促进了科研人才的培养。”刘玉兰说。

    据了解,北大人民医院的人才培养是依托于其特有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Research Resource Planning ,RRP),形成“有面有点”、“纵横交错”的科研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自2009年来,医院举办了六届“学术新星”评选,对34位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给予“学术新星”称号及研究经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人才的综合培养。

    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黄晓军团队——“白血病新诊疗方法创新团队”也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黄晓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好的科研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了解科研的操作,既要会写论文,又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坦言自己所选择的人才各个专业的都有,但要不服输,敢于挑战,勇于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要能够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在黄晓军的团队中,每年都有获得“学术新星”的后备人才出现,黄晓军说,“我要为团队的后续发展培养人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