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9日 星期一
“忠”字写就传奇人生
陈 瑜

    三代坦克总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祝榆生,在96载岁月磨砺中,写就“传奇人生”: 他是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全国战斗英雄和兵工专家,20岁即开始为革命钻研军事技术;30岁时在组织迫击炮敌前试射中失去了右臂,初心不改;41岁,他是挤时间和学生一起上课的军级领导;66岁,他成为离休后被三顾茅庐请出山的三代坦克总师。

    读祝榆生的故事,你会发现,他的传奇中有一种最质朴的品质,那就是“忠”。

    他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他本是银行职员,受家乡重庆抗日氛围感染,主动投身抗战洪流,为革命钻研军事技术。为提高部队武器装备的水平,他付出了血的代价,却执拗地不愿转行,请求在兵器教学、科研战线继续工作。他不害怕战争,但深知,只有改进技术,才能避免更多战士做无谓牺牲。只要党的一声召唤,即使已离休,他二话不说再次投入工作,以坚韧毅力克服年老体弱以及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以顽强精神攻坚克难,用系统科学理念,带领团队填平了与国外坦克二三十年的技术鸿沟。人生奋斗不已,无私奉献国家,这就是他眼中最大的幸福。

    对兵器事业,他爱得痴迷,这也是其对职业的忠诚。他不像挂名的总师,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坚持到一线看现场。除了睡觉,他把时间都用在工作学习上,是个勤奋不已的铁人,身断三根肋骨仍坚持科研,80岁时拖着独臂在炮弹试验现场一天跑几十个来回。他一直在与时间赛跑,用辛勤和汗水回馈自己热爱的这份职业。

    但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却异常低调。他多次恳请组织不要宣传自己,不要给荣誉、奖励,即使在军工系统,知道他的人也并不多。几十年里,事变时移,但他一直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坚持做一个生活上简单的人,思想上纯粹、德行高尚的人。顽强的意志、渊博的学识、宽广的胸襟、扎实的作风,这位有着76年党龄的老兵把一生献给党,为民族、为历史、为党和军队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在如今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中,他的故事依旧充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