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9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2月2日—8日)

    本周焦点

    “一父两母”宝宝很可能在英国出生

    英国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允许“三亲育子”的国家:2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通过了线粒体替代基因治疗技术,即用一位女性捐赠者的健康线粒体来替换另一位女性卵子内有缺陷的线粒体DNA,通过这种技术出生的婴儿将拥有两个妈妈。

    线粒体是独立于细胞核的细胞器,拥有自己的遗传物质,且只通过母亲遗传,新技术可避免缺陷线粒体对下一代造成影响。有质疑声认为这种做法可能带来“设计婴儿”的危险,但专家表示,女性捐赠者的基因只占新生儿总基因的0.1%。自2011年以来,英国各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伦理和公共讨论,为该技术的合法性扫清了障碍。如果能在上议院也获得通过,新法律有望在今年10月份生效,第一个合法的“一父两母”宝宝最快可能在明年秋天出生。

    外媒精选

    美研制出磁性石墨烯

    石墨烯只有与其他磁性杂质掺杂在一起时,才会被诱导出磁性,但这种掺杂往往会破坏石墨烯的电学特性。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让石墨烯拥有磁性的同时,获得了新的电学性能,能够产生新的量子现象。这项成果将拓展石墨烯的应用,由其制成的电子器件将更耐用,功能更多。

    美拟用转基因蚊子对抗登革热,民众不答应

    美国佛罗里达群岛正准备实施一项计划,向野外释放一批由英国生物技术公司Oxitec繁育的转基因雄蚊,这些蚊子携带的“出生缺陷”可以一代代遗传下去,能导致小蚊子在未成年时就死去,最终达到彻底根除传播登革热的埃及伊蚊的目的。目前该计划仍在等待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但佛罗里达民众的反应强烈,已有超过14万人在美国“变革”网站的一份请愿书上签名,反对这种做法。

    一周之首

    硅烯首次被成功制成晶体管

    硅烯是一种由单个原子厚度的硅制成的材料,像石墨烯一样,也具有超凡脱俗的电性能,但硅烯非常难制备,让单张硅烯材料产生作用更是实现其应用的先决条件。意大利和美国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最新研究中,首次在镀有氧化铝的银条上生成了一些硅烯层,并创建出基于硅烯材质的晶体管,其在真空中工作具有稳定性。到目前为止,硅烯的表现没有辜负预测其属性的理论假设。

    前沿探索

    遗憾:欧空局确认宇宙原初引力波的发现是一个错误

    去年3月份宣布一项的重大科学突破曾经轰动一时:设在南极的BICEP2设备获得的数据中发现了原初引力波信号。如果该发现得到证实,那么将直接证明宇宙暴涨理论的正确性。然而遗憾的是,近日欧空局利用普朗克卫星数据进行的联合验证性分析显示,这项结论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其信号来源可能是受到了银河系尘埃带影响的结果。

    一种细菌在极端环境下可产生氢

    美国密苏里州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盐厌氧菌属,可以在盐和碱性条件下产生一定数量的氢,比转基因生物更具有竞争力,未来或可作为大量制备氢的方式之一,以减轻世界对石油的依赖。

    “虚拟心脏”能模拟遗传因素所致心脏问题

    大约每10万人中就有1.3人死于心率失常性猝死综合征(SADS),这种可致突然死亡的疾病可能由多种遗传因素导致,以心电图上显示v型t波为诊断标准。澳大利亚张任谦心脏研究所开发出一种“虚拟心脏”模型,能模拟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心脏问题,通过在超级电脑上运行,揭开了这种最神秘心脏病的谜底:心电图上t波凹陷越深,死亡风险就越大。

    某些遗传基因可保持沉默25代以上

    基因可以被关闭或沉默,以应对环境或其他因素,这些变化有时也能从一代传到下一代,这种现象称为表观遗传,生物学家一直想知道来自环境的信息有多少会传递给下一代。美国马里兰大学遗传学家对一种叫做秀丽隐杆线虫的蛔虫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特殊机制,父母通过这种机制可以把沉默基因遗传给后代,而且这种沉默可以保持25代以上。这一发现可能改变人们对动物进化的理解,有助于将来设计广泛的遗传疾病疗法。

    神经元组成“大脑社交圈”像在“脸书”交朋友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脑中的神经元放电就像一个社交网络,每个神经元都与其他许多神经元建立连接,但最强的连接只存在于少数最相似的神经元之间。就像“脸书”的朋友圈一样,神经元网络也遵循着一个相当简单的法则:“志同道合”的神经元之间是强连接,行为不同的神经元之间是弱连接或根本没有连接。

    核裂变动力火箭或将飞火星时间缩短一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师们提议建造一款名为“哥白尼(Copernicus)”的新型核反应宇宙飞船,用于2033年的火星探测任务中。飞船将采用核裂变动力火箭,新火箭的重量仅为传统火箭的一半,但能提供同样大小的推力,因此有望将宇航员前往火星的时间削减一半左右,届时在130天内到达火星简直是小菜一碟。

    一周技术刷新

    “微胶囊”吸收温室气体效率提高10倍

    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又取得了一项重要进步:美国哈佛大学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材料——微胶囊碳吸收剂(MECS),其外壳是高渗透性硅树脂,里面封装着无害的液体碳酸钠吸收剂,吸收CO2的效率比目前碳捕获技术中所用的吸收剂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能更加安全、廉价、节能地去除发电厂排放的温室气体。

    奇观轶闻

    多数癌症是“坏运气”所致

    三分之二的癌症是干细胞分裂时出现突变的“坏运气”导致的结果,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今年年初公布的这项新研究在科学界引起巨大争论。作者2月5日回应说,他们不否认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再完美的生活方式也不能完全保证不得癌症,“坏运气”的作用超过以往认知。可以把“坏运气”想象成一种诱变性工业致癌物质,那么其意义显而易见。延长癌症患者的预期寿命,还需把更多资源集中到早期诊断、及早治疗上。

    南极冰盖下发现半透明鱼

    南极大陆厚达数百米的冰盖下一片黑暗。但科考人员钻透南极惠兰斯湖上方的冰盖后,发现冰下湖水中生活着微生物、甲壳类动物和几种稀有鱼类,其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鱼身体半透明,能清晰地看到其内脏。虽然惠兰斯湖下方有地热,湖水温度能保持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但该湖中的鱼类也必须要为适应这种低温而努力,它们体内拥有抗冻糖蛋白,能防止体液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海水中冻结。(本栏目主持人 陈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