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6日 星期五
奋力探索实践新常态下科技创新驱动贵州经济发展新路径

    2014: 贵州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

    2014年,贵州科技工作紧紧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主基调、主战略,聚焦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支持五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引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科技贡献率超过44%,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科技创新亮点突显

    ——一批具有创新增长潜力的重要科技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增幅预计全国第4,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增幅预计全国第1。2014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05.7%,增幅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34.9%,增幅居全国第二;技术市场交易额增幅居全国前列。

    ——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贵州并启动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从无到有,精彩亮相。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建设,贵大师大两家大学科技园上升为国家级,安顺、黔南、黔东南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平塘在建国家大科学工程——世界最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工程主体合拢,贵州科学城核心区主体建设完成,今年6月可望投用。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跻身先进行列。贵州首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1.1类化药新药“替芬泰”获临床批件,并正式进入临床研究;贵州大学牵头承担的“防治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新农药研制与应用”,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科农生态环保科技公司“一种用于喀斯特地区灌木护坡的人工土壤及其制备方法”等7个项目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为贵州获奖项目最多的一届。

    ——一批创新型企业茁壮成长。遴选了11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和89家科技小巨人及成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截至去年底,贵州共有14家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一批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4名科技人才进入国家“万人计划”,1人入选国家“外专千人计划”,4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目前全省有千人计划4人,新资助25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支持新建了15家院士工作站和14个博士后工作站。

    ——一批新的科技型经济增长实体培育形成。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304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09亿元,同比增长27%。在中药民族药领域,36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实现上亿元,其中上10亿元药品1个,上5亿元药品7个。

    ——一批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启动实施。创新试点示范、科技计划安排、创新平台布局等继续得到相关国家部委大力支持。全年共获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基金委等支持的计划、项目、课题、平台、载体达558项,经费6.48亿元;围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实施了24个省级科技重大专项。

    创新进取扎实推进

    一年来,贵州科技工作面对新常态下的新机遇,重点突出了“五个狠抓”。

    第一狠抓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驱动增动力。一是完成了新一轮机构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省科技厅加挂省知识产权局牌子,原知识产权局职责归入科技厅统筹管理,9个市州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已比照合并。二是科技计划体系进一步调整完善。将原有近30个科技计划整合为基础研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三个创新类计划和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科技平台及人才团队两个成果转化类计划。三是财政科技投入重大调整。出台《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后补助管理暂行规定》,加大科技创新后补助支持力度,全年省级财政研发资金约40%用于科技创新后补助;省级财政研发资金支持领域主要涉及大数据、大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设立了支持中小企业向科技创新服务单位购买服务的“创新券”,在全国率先出台创新券试点管理办法。四是科研院所改革稳步推进。设立了科研院所改革专项资金,制定了《推进科研院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意见(试行)》,实施了科研院所服务企业行动计划。

    第二狠抓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服务创新驱动。一是科技金融融合发展,设立或参与设立了各类基金。省和贵阳市两级财政联合设立了2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省财政设立了1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发改部门会同各市州政府设立了天使投资基金、现代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等15支基金,基金总规模约15亿元,出资参与国家组建农业科技园区联盟基金;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各参股机构,2014年为153家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24亿元;与省保监局联合对科技型企业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产品研发保险等10余个险种开展后补助,与中行贵州分行设计开发了“黔科通宝”融资产品并设立了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与多家银行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4.5亿元,与贵州银行建立优质科技项目库和科技金融专家库。二是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搭建了贵州技术市场交易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购买福建“科易网”在线展会系统服务,成功举办首届全省工业企业科技成果嫁接会。初步建成科技成果项目库,与省财政厅、经信委实现了项目源共享。三是发展创业孵化服务。新增孵化面积51.86万平方米,全省现有孵化面积19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04家,毕业企业224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1.73万人。四是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搭建了覆盖全省主要工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成功举办了首届贵州省专利技术拍卖活动。五是推进大型仪器和科技文献开放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进入大仪共享1257台(套)、原值6.6亿元,建成科技文献共享服务8个市(州)分中心、6个直管服务站、108个分中心服务站。

    第三狠抓资源市场化配置,大力培育科技领军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一是搭建了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了科技部门为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化模式创新。首批19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70家成长企业培育对象在平台一键生成,获2100万元的后补助支持。目前,在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注册的企业有1198家,入驻平台的服务机构有109家,涉及审计、知识产权、孵化器、科技金融、投融资、培训、科技信息服务等领域。二是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省创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通力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培育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对遴选确定的11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对象给予了6900万元后补助支持,预计领军型企业今年实现销售收入将超过520亿元。三是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了56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其中7家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27家企业进入贵州企业100强。四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等优惠政策,对65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共计约6.82亿元,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预计达8305万元。

    第四狠抓科技招商和招才引智,为创新驱动注活力。一是发挥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产业园区科技招商的平台作用,引进落地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2014年全省4个高新区(国家级1个)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42个,签约资金772亿元,到位资金258亿元。二是发挥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各市州对口城市帮扶活动等招才引智的平台作用,引进、聚集了一批优质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人才。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30余家科研院所和机构入驻科学城;英国巴茨医学院、中科院、北京大学等在贵州建立或联合组建了一批研发机构;携手京东集团打造服务全国的首个电商食品安全云平台;成功承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物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分论坛。

    第五狠抓农业科技进步和民生科技发展,力促“百姓富生态美”目标实现。一是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全面启动。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依托贵州农经网在各县、乡(镇)的机构合作,开展农村基层信息化培训、产品代购和配送服务;成功举办了生态农产品网上展示交易会,搭建了农高网展示交易平台,3000余个农产品上线展示和交易;积极支持以黄果树景区为代表的数字化旅游发展和朗玛、贵阳金域为代表的数字医疗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7个,新培育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8个。围绕精品水果、特色蔬菜、养殖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工程,开展了苡仁米、马铃薯、烟草等产业链延伸的技术攻关。三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围绕关系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问题,推进全民健康、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重大民生科技工程,开展了喀斯特石漠化防治、民族村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

    第六狠抓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专利创造、应用、保护、管理服务呈良好发展态势。全省专利申请量22471件,同比增长29.1%;专利授权量达到10107件,同比增长27.7%。发明专利占比达到了36.5%,排名全国第20位,同比上升11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1件,同比增长了27.7%;新增专利申请零突破企业818家。

    2015:

    新常态新思路新举措

    努力创造新辉煌

    新年新思路,贵州将以新举措探索创新驱动新路径,奋力创造新的辉煌。

    2015年,贵州科技工作将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三个转变”、坚持“五个导向”、紧盯“五大新兴产业”、实施“6+1行动”,抓紧制定出台一批奖补激励办法和政策,为创新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力争科技进步综合指数在全国排位上升1位。

    围绕“三个转变”

    小省做成大科技

    围绕万钢部长在全国科技工作会上强调的,科技发展战略部署要实现从“小局”到“大局”的转变,科技创新的依托力量要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科技资源配置要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部署和开展贵州科技工作。既要立足贵州科技资源总量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等实际,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又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流动性和资源共享性越来越强,近年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贵州完全有底气小省做成大科技。

    坚持“五个导向”

    务求创新出实效

    一要坚持市场导向。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和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作用。二要坚持需求导向。主动了解需求、研究需求、回应需求,从企业和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入手,围绕需求来部署和谋划创新活动。三要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依靠科技创新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十二五”科技和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着力完善有利于推进工作落实的体制机制和工作举措。四要坚持绩效导向。把科技成果是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出了多少效益、做出了多少社会贡献,作为评判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指标。五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不利于创新发展的一些问题,激活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紧盯“五大新兴产业”

    为发展提供强支撑

    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2014年与时俱进提出的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今年贵州科技工作将重点紧盯这五大新兴产业持续发力。

    一是在建设全国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丰富“云上贵州”应用内容,推动贵阳建设全国首个免费WIFI城市,加快贵阳呼叫中心建设,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电子元器件、软件与集成电路、物联网、视听产品等方面凝炼科技需求,组织创新攻关,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抓紧建设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支持现有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新兴医药企业,以先导、示范支持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区和基地。三是围绕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省,以国家和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科技攻关、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支持企业以资源禀赋为前提,依靠技术创新加强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支持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技术标准创建;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抓手,支持园区和企业大力发展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加速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出贵州。四是以黄果树景区智慧旅游为示范和引领,支持培育新兴旅游业态,支持发展融一二三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五是支持建筑、建材龙头企业、中小型建筑、建材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节能环保技术、材料的推广应用。

    实施“6+1”行动

    确保创新目标实现

    第一,实施科技管理改革行动,着力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一是推进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启动建设与国家科技改革计划相统一的科技计划管理平台,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具体管理项目逐步转向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简化项目管理流程,大力推行项目网上评审,既要抓好线下创新活动的对接服务;更要线上线下互动、齐头并进提供服务,实现更加公平、公正、公开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二是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更多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今后将更多利用奖补、基金方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组成各种取向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有潜力、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成果、项目迅速转化和产业化,加速培育企业成长壮大。三是加强科技基础制度建设。全面落实科技报告和科技创新调查制度,完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积极探索推行科技奖励第三方评价。四是推行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制定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地方细则,使创新收益更多向研发团队和人员倾斜。五是继续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重点完善省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管理运行机制。将其打造成全省科技创新服务高地。

    第二,实施科技金融融合行动,着力发展和用好各类创投基金。一是研究制定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完善科技金融奖励补助办法,通过天使投资引导、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助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基金。引导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在贵州设立面向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天使投资机构(基金),对获得天使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进投资。三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设立、引进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各类专业金融机构,促成银行、证券、保险、投资、担保等机构之间互动,加强其与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有机结合。四是建立健全政府资金让利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刺激省内外社会资金和机构参与贵州科技金融活动。

    第三,实施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着力以信息化手段支撑科技服务业发展。一是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建设具备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新型转化实体;扶持发展一批真正深入了解企业内在潜力和需求、投资人资本取向的中介服务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是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分析预警和相关技术咨询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能力。四是继续推进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平台建设网上科技商城,建立完善服务标准、补助措施,制定面向服务机构、企业的双向后补助政策。五是推进大型仪器、科技文献和科研设施建设。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开放,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一步向科技型企业开放。

    第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行动,着力打造顶天立地的领军型企业和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是继续开展领军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建设,重点培育2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2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0家科技型种子企业、4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继续扶持推动一批科技型企业登陆新三版。二是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采取风险补偿、贴息资助、后补助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风险,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力度。三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开发项目、共同培养人才;通过实施创新券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鼓励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自主创业,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是落实中关村试点推广政策。支持贵阳、贵安新区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先试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五,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行动,着力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发现培养、合理流动作用的发挥,激发其创新动力和热情。二是突出高端人才的培养引进。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计划和“十百千”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三是运用国家、省科技基金等,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原始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专家和创新企业家。四是通过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等创新、研发和人才平台建设,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五是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举办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大赛等各类创新活动。六是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大力培育壮大职业农民队伍。通过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覆盖工业、农业、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科技特派员资源。

    第六,实施科技平台建设行动,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是加快科学城建设。做好首批科研单位入驻准备工作,确保今年上半年前完成入驻。二是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发挥贵阳在创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支持贵阳科技创新先行先试,推动贵阳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三是积极支持配合大射电望远镜建造。以之为重要契机,努力打造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平台,以及融科普、生态、喀斯特地质地貌为一体的国际天坑天文特色旅游目的地。四是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活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五是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布局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研发平台,组织申报国家食品安全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抓好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好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六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133”工程,建成覆盖“三农”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高网电子商务平台、食品与安全云服务平台、淘宝贵州馆和茶叶云服务平台建设。七是深化科技开放合作。以科技部贵州省部省会商平台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会商议定事项落实;以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产业园区、500米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等平台为载体,引入国内外科技企业、人才团队、风险投资机构、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聚集贵州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产业基地、各市州对口城市帮扶活动、创新型试点城市等平台为载体,加强省市联动,集成资源,共同推动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第七,实施知识产权行动,着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实现从追求专利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继续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推进城市、县域、产业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推动专利申请稳定增长,又要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推动知识产权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专利执法保护,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综合服务平台;开展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对重大产业规划、重大投资活动提出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建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