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5日 星期四
麋鹿回归中国30年
回家的麋鹿,过得还好吗
本报记者 刘晓莹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麋鹿刚刚经历了一场寒潮,一月底的几场降雪让芦苇上、草上、地上都结了冰,树上也挂满了冰凌,有的树枝还被冰凌压断了。

    “雨雪天气容易打湿麋鹿的毛,现在起北风,下雨夹雪,它们就躲在林子里面,或者躲在堤边上有坎的地方。”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李鹏飞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原本打算在本月联合放归一头2013年在洞庭湖救助的雄鹿,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降雪,放归的时间要向后推迟了。“尽管这只成年雄鹿有过野外生活的经历,且在救助中心的帮助下已经具备了放归野外的生存能力,但是持续的寒潮和降雪为麋鹿的生存带来挑战,我们希望给它更多的适应期,因此要等到寒潮过后再放归。”WWF长江项目高级经理蒋勇说。

    “四不像”,欢迎回家!

    曾经一度在中国销声匿迹的珍稀物种,如今在它们的发源地正努力生存

    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原产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沿海滩涂和长江中下游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最初本为中国独有。据WWF介绍,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麋鹿在中华大地从繁盛到衰落,直至游走异乡100多年。1985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多方努力下,它们重新回到中国。

    多年来一直从事洞庭湖麋鹿保护管理、野外调研及科学普及的蒋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可以说,这30年也是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与腾飞的黄金时期,覆盖全国的重要物种和栖息地得到了保护。麋鹿的种群复壮和自然野化的历史与此吻合。”

    “1900年前后中国本土的麋鹿就已经完全绝迹了。”蒋勇说,“究其衰退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麋鹿所需要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据他介绍,麋鹿是典型的湿地动物,活动的区域大多属于生产力较高的地方,同样适合人类生存,大量的围垦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压缩了麋鹿的生存空间。

    “除此之外,气温变化特别是持续的寒冷也可能对麋鹿的生存繁衍带来影响。”蒋勇说,“但是现在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气候对麋鹿种群的影响程度。”

    历经30载的养护、保育、繁衍和扩散,截至目前,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2000余头;而湖北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2013年6月也已达1016头;加之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南海子麋鹿苑、河南原阳以及洞庭湖区域内的野生麋鹿,目前,中国麋鹿的数量已经达到4000头左右的规模,其中大部分生活在保护区范围内。曾经一度在中国销声匿迹的珍稀物种,如今在它们的发源地正努力生存。

    连续降雪,它们扛得住吗?

    眼下正是生茸、孕育的关键期,工作人员储存了三千吨饲料并增加了投放点

    湖北荆州的连续降雪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开始忙碌起来。“我们一直在跟踪观察,看麋鹿的食物是否充足。好在堤上有些青草还是可以被麋鹿采食,暖和一点后可以在基地的麦地里面采食麦苗。”李鹏飞表示,“为了增强它们的体质,我们还准备了一些鹿类动物专用的盐砖,里面补充了一些矿物质元素,以增加它的抗旱能力和抗病能力。”

    对于麋鹿是否可以抵过冬日的严寒,李鹏飞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我们地处中东部地区,像江苏、北京这些地方也有麋鹿,北京更加靠北,江苏大丰又在海边,温度都比石首低,相对他们来说,这里的麋鹿过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与此同时,江苏也在1月底迎来了大雪,大雪令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360头麋鹿“欣喜不已”。它们成群结队聚集在一起,有的还淌过小河去对岸玩耍,仿佛要开一场大派对。工作人员表示:“麋鹿本身耐寒怕热,眼下正是生茸、孕育的关键期,工作人员储存了三千吨饲料并增加了投放点。”

    “在这些保护区内,都有专门人员的管理,也为麋鹿设定了一定的繁育空间和保护措施。在这样的环境下,麋鹿远离人类活动的干扰且缺少天敌,最主要的是,还有充足的食物。正是在这样的精心保护下,麋鹿才能以繁育成为今天的规模。”蒋勇说。

    野放麋鹿,它们能活下来吗?

    保护人员希望通过对麋鹿开展卫星跟踪以便对其生存状态进行考察,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在洞庭湖及其周边,生活着一群野生麋鹿。“这些野生麋鹿是长江流域98年大水时从石首保护区逃逸出来的,经过十几年来的自然繁育,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蒋勇说。

    过去六年,蒋勇随WWF多次进行野外监测,“有时看到二三十头,有时甚至可以看到五六十头成群结队。去年8月,我们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发现两个大群近90头。”蒋勇说。

    洞庭湖的水位涨落较大,像1998、1999年前后较为极端的时候,涨落幅度可达17米,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麋鹿竟然能存活下来,蒋勇告诉记者:“说明麋鹿随洞庭湖水位变化而选择生活的区域的适应能力还是非常强的。”洞庭湖中部因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些高位洲滩,长满芦苇和川三蕊柳,既是麋鹿的天然的隐蔽和产仔的场所。即使是水位较高的时期,也有足够的食物支撑麋鹿在此繁衍生栖一段时间。

    据他介绍,这一地区麋鹿的野化与东北虎等其他物种的野化最大的不同是,这里的麋鹿是自然逃逸,其生存环境并非人类设定的。也正因此,保护人员希望通过对麋鹿开展卫星跟踪以便对其生存状态进行考察,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在2014年8月时曾在沅江漉湖救护了一头麋鹿,并进行了放归。放归时救护中心在麋鹿的脖子上安装了卫星跟踪器,跟踪器以太阳能驱动,能较长时间的发回即时信息。当时,洞庭湖正值夏季涨水的高水季,通过跟踪与观测,麋鹿首先在湖泊的外围少人的区域活动,随着10月水位下降,洲滩裸露,麋鹿开始逐渐回到了湖的中央,活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水线附近。

    有了这样的尝试,世界自然基金会决定与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联合,将2013年在洞庭湖救助的这头成年雄鹿放归洞庭湖,并为它同样配上卫星跟踪器。

    “通过两只麋鹿的跟踪调查和专家的现场调查相结合,帮助我们了解麋鹿与此地的活动规律,迁移线路,喜食的食物,以及麋鹿种群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每年5、6月份涨水的时候,麋鹿的活动逐渐空间减小,它们会到周围一些丘陵和山区寻找栖息地,有时也会跑到当地居民的一些农田里。它们如何适应这些地方的环境?它们与水位变化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是野外监测需要跟踪的问题,有了这些资料我们才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制定保护麋鹿的进一步措施。”

    2015年,是麋鹿回归中国的第30周年,而对于蒋勇来说,保护麋鹿的工作还将继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