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2日 星期四
让“娜”双眼继续看世界
□ 李 颖

    ■一周视点

    “她留给世界好声音,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与乳腺癌病魔抗争多年,始终没有放弃歌唱的梦想;即使走到生命终点,仍坚持签字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留给更多人……歌手姚贝娜的青春时针永远停留在了33岁,不过数以千万计的网友认为:她的歌声和临终义举依然会照亮人间。

    1月16日,姚贝娜临终前做的最后一个决定,她的眼角膜捐献给深圳和成都的两位受捐者。姚贝娜心愿完成了,受捐助者将替她继续感受光明。

    对于捐献角膜,姚贝娜的父亲这样对媒体表示,她本来就是一个阳光的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光明的期许,他说,“这件事很正常,希望大家不要拔高”。

    姚父所说“不要拔高”,是一种高风亮节。但是,如果看一下当前器官捐赠、移植的现状及器官捐赠管理现状,就会发现“拔高”姚贝娜捐献角膜一事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我国器官捐献的数量用“少得可怜”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根据公开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约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相关手术仅有1万余例。现阶段我国的公民身后器官捐献率仅有0.6/100万人口,是世界上器官捐献率最低的国家之一。2015年之前,我国主要依赖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的来源。从今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这更让不少人为器官移植的前途捏了一把汗。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年因为角膜病变致盲的患者有300多万人,占全部盲人总数的三成,他们复明的唯一途径就是角膜移植手术,而全国每年只有不到5000人有机会得到角膜接受移植。而角膜来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陈旧观念和心理障碍。受传统观念影响,亲人离世后,家属往往更愿意完整保留遗体,认为这是对逝者的尊重。有时即使当事者之前曾经签署过捐赠眼角膜协议,但工作人员上门时,同样会遭到家属的反对。

    另外,缺乏鼓励眼角膜捐献的政策保障,也导致了公众志愿捐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据笔者了解,目前一些患者想从国外进口眼角膜进行移植,但由于进口眼角膜审批流程复杂,周期长,进入国内医疗机构渠道不畅通,往往错过了最佳移植期。

    也许,只有23岁的董亮和他的亲人才能深切感到失去光明的痛苦。所以,在得知姚贝娜的父母签订了眼角膜捐赠协议后,小董的妈妈当天也决定,自己身后将捐出眼角膜,“姚爸姚妈在失去爱女的情况下,能够签订角膜捐赠协议,我们作为受捐赠的人,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当人们都在谈论生命的意义时,对于姚贝娜来说,她用33年的短暂生命做了一种诠释:活过,爱过,笑过,做了她喜欢做的事,成为了她自己,最终奉献出自己。

    其实,我们的社会不乏爱心,但奉献爱心的“多米诺效应”还是所见不多,甚至施予爱心常伴有寂寞的煎熬,甚至还有误会的戕害。时下最欠缺的,就是像姚贝娜一样,成为推动爱心“多米诺”的第一张“牌”。

    人人需要爱心,人人也要付出爱心;没有爱心的正向回馈,就难以消除死寂冰冷的氛围。爱心如甘露,但不是永不枯竭的甘泉;爱心亦如火焰,但不是燃之不尽的火种;爱心需要更多的有心人不断给予滋润和浇灌,甚至再度点燃。

    器官捐献是一种爱心的表现,更是生命的延续。尽管姚贝娜离我们远去,但她的“眼睛”却会感染更多的人,将爱心传递,永久相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