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0日 星期二
济南商道科技公司:一块“压缩饼干”的研发史
□ 本报记者 王延斌

    ■创新行动派

    一平方米土地能干什么?栽一棵树或者种四株青椒?马长军的答案是可以育500颗苗。

    “黑黝黝的基质以很小的体积满足苗子长期养分的需要,这相当于一块航天员的压缩饼干,虽然小,却提供了全部的营养。”将一立方米的土地营养提取出来,压缩成一个盅子,成为植物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这便成了济南商道科技公司董事长马长军口中的“压缩饼干”。

    但这块“压缩饼干”,好吃却难做。

    寻找新材料取代“老三样”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育苗方法,育苗基质主要是将植物的苗体固定于掺入有机和无机基质的固体基质中,以提供养分和氧气。传统基质的原材料,是以草炭为营养材料,以珍珠岩和蛭石作为骨架材料,但它们像煤和石油一样不可再生。

    寻找新材料取代“老三样”,是马长军的首要考虑,但接下来上马基质项目遇到的阻力,让他万万没想到。

    2004年的中秋节本该是其乐融融的日子,在商道公司会议室里,马长军却接受着董事会成员的“拷问”:从清早到晚上八点,七个董事会成员一边倒的倾向几乎让项目“难产”;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专家甚至提出十个否决的理由:就是不能上!

    对于以草炭为主的基质生产企业来讲,草炭基质赚钱的“短平快”是显而易见的,但研发却有深不见底的风险,更何况它是一个占用资金的长线工作:可能要动用200、300万元,并且投进去以后,第一要租地,第二要整理场地,第三要买设备,问题在于当时中国的基质行业是刚起步,没有配套的设备。有董事质问:“你花钱都买不来设备,你只有自己研究,你累不累?”

    “中转慢”则更让人怵头。有多慢呢?马长军需要一次性把一年的秸秆都收来,放一年,资金压一年;第二要租场地,230亩,每年要交23万元,对这家农企来说,2004年左右,23万元可谓天文数字。

    “拼了!”尽管困难重重,但都没能架住马长军的牛脾气,他拍了桌子,这个事情必须干!

    从2005年开始,马长军拿出资金开展研究,主要寻找当地的原料。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第一年,马长军就失败了。

    “当时堆了五个大山,每天要堆,三四天一座山,秸秆一排几百米长。眼见着每天早上秸秆雾气腾腾,后来十天半月,每天都在下降,因为我们卖基质是卖体积的,不是卖重量的,就看着那五座山慢慢塌下来,变得很小很小,变成了蒸汽,变成了废水,彻底烂在了那里。”后来,马长军总结道:“虽然处理秸秆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对,或者技术达不到,就会带来新的麻烦。”

    问题接踵而至,随着处理秸秆体量的增加,慢慢地,秸秆在当地又成了“紧俏货”,逼迫着马长军到全国各地找肥料去。

    ……

    不怕远征难攻下“五座山”

    每当事业的爬坡期,马长军总会想到“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当然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现实远远要比高度凝练的艺术复杂千万倍。

    秸秆要降解,需要碳源需要氮源,需要微生物来完成这个过程。这本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常识。但刚刚跨入基质研发领域的马长军并不懂。

    “必须补充氮源!”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禄山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的一句话让迷茫中的创业者恍然大悟,“尿素作为一种无极氮源,就可以补充进去,它可以促进微生物的增长,促进降解。”

    “先用翻堆机翻,翻的比较均匀,然后就可以堆成条。通过翻堆就可以增加氧气,让水分散失。”在专家的帮助下,马长军搞明白了秸秆发酵的原理,过了第一个关口,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发酵。

    准备大量发酵秸秆之前,马长军发现,那五堆秸秆,有一堆小一点的并没有腐烂,而且发酵的效果还不错,后来马长军观察到,那堆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牛粪,那为什么这堆秸秆没有腐烂呢?

    济南郊区是一个奶牛养殖大区,到处可见奶牛,牛粪堆积。在这之前,马长军就定过那边的牛粪,“牛粪鲜的时候,是一滩泥,干了的时候像铁皮,没有办法把它掺到基质中。没办法,几千方牛粪就在那儿扔着。”

    早就想过的念头,存在了两年的牛粪,居然在一个创新的尝试中,排上了用场,如果不是坚持,那牛粪可能永远只是废物。

    牛粪与秸秆一起,正好使牛粪中的氮元素与秸秆中达成了细菌最适合生存的比例,为发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虽然这个偶然发现为马长军解决了难题,但是要大规模的生产,还需要摸索如何使其适应生产实际。

    “我们的产品是有质量标准的,我们取用牛粪和秸秆发酵的时候就遇到了难题,牛粪有鲜的,它再来之后还有干的,怎么办?和专家合作,建立健全化验室,对每一批原理进行化验,在发酵之前都是湿的来了加干料,把秸秆晾晒混一下;干的牛粪往里面喷一些水,就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相对湿度,就是固定原料的含水量。”聪明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种菜本来离不开土壤,如今,济南市遥墙镇的农民不用土,却种出了又好吃又安全的蔬菜。

    在遥墙镇桥南村的大棚里,黄瓜、西红柿都长在由玉米秸秆经特殊发酵后生成的有机基质上。这种基质将秸秆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土壤问题,又在消除机场周边“狼烟”上大显身手。

    “定植辣椒苗的大棚里,以前是用草炭,现在用秸秆,相比较而言,用基质做出来的苗子,发病率要远远小于用土壤做出来的苗子。”这是经过科研人员实验后的结果,也是马长军向人们展示的基质的魅力。

    “人工土壤”的国产化,使得马长军所有的操心、生气、着急有了回报,也引起了国家部委的注意,国家科技部、农业部都纷纷拿出专项支持这一项目。

    “服务农业需要有高度、深度、广度,这个事就是我们做事业的深度。”马长军如是评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