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2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2014年12月22日—2015年1月11日)

    本周焦点

    SpaceX公司火箭回收失败

    国际空间站的驻站宇航员们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快递”——屡次延期之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于北京时间1月10日17时47分,成功发射“猎鹰9”号火箭,携带着补给物资的“龙”飞船成功上天。但这只是此次发射的主线任务,更令人关注且充满期待的其实是支线任务:回收“猎鹰9”号的一级火箭,让其缓缓降落在一个海上浮动平台上。在此前,从未有哪一枚火箭在正式送货任务中进行过主动回收。

    “猎鹰9”号发射一次要耗资5650万美元,只有20万美元是燃料费。如果火箭能够重复使用,任务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因此SpaceX希望用火箭发推这一“浪费燃料”的方式,快速、安全地回收火箭。发射后,一级火箭成功抵达回收船,但可惜的是,这是一次硬着陆,虽然落得准,但却砸得狠,速度过猛的火箭撞向甲板并损毁。

    外媒精选

    美科学家发现半光半物质的量子粒子

    美国纽约城市学院的物理学家利用超薄(厚度不到一张纸的百万分之一)的二硫化钼半导体,生成了一种半光半物质的粒子:他们将这种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夹在捕光结构的中间,从而获得了这些复合量子粒子。这项根本性的突破为研制同时具备光和物质属性的器件开启了可能性,也有望促进开发用于量子计算的实用平台。

    NASA研发登陆火星的充气式飞船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工程人员正在研发一种可充气的减速装置,用于登陆火星,它看上去很像一个超大的婴儿甜甜圈。经过10年的探索,这种充气式技术已经接近实际应用。专家表示,同样的可充气技术还能用于探测其他星球的大气层,比如金星、土卫六和木星。

    前沿探索

    火星大气水蒸气分布图出炉

    俄罗斯、法国和美国科学家以搭载在“火星快车号”上的“火星大气特点调查光谱仪”(SPICAM)收集的数据为基础,绘制出了火星大气的水蒸气分布图。该研究对理解火星水循环具有重大意义。水循环是气候机制最重要的方面,很可能为火星上生命活动的存在提供依据。

    描述超导材料性质有了数学公式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研究人员发现,在超导材料的厚度、温度和电阻之间满足一种新的数学关系:材料的超导性与薄膜厚度、临界温度和薄膜电阻成比例。所有超导体中都存在这种关系。这一发现揭示了超导的性质,有望带来设计更好的超导线路,用在量子计算和超低能耗计算中。

    赝能隙“抢走”了高温超导体中的电子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物质的神秘状态赝能隙与高温超导性相互竞争并抑制超导性的首个直接证据:赝能隙“抢走”了高温超导体中的电子——这些电子本来可以配对并以百分之百的效率让电流通过超导材料。如果采取某种办法消除这种竞争关系,就可能提高超导体的工作温度。

    全基因组测序可识别癌症相关变异

    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研究人员证明,一种新的基因工具——全基因组测序可识别有很强癌症家族史的“神秘”病人患遗传性癌症的风险,有望改善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护理。这项研究首次用全基因组测序评估了258个癌症病人的基因组,提高了诊断出有癌变倾向的基因变异的能力。

    太阳系外发现两颗最像地球的行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找到了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两个星体,被命名为开普勒438b和开普勒442b。它们出现在所处星系中既不太热也不太冷的轨道位置,能够让液体水大量存在。这一发现使已知潜在的宜居系外行星数目倍增,但尚还不能确切地说这些星球真的适合人类居住。

    美科学家找到关键促癌基因

    细胞中有一种叫做TGF-beta的蛋白质,既能遏制癌症形成,又能推动癌细胞激进生长。它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这在癌症生物学中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最近,美国密歇根大学综合癌症中心发现,一种叫做Bub1的关键基因或许能解释TGF-beta蛋白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功能,还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标靶。

    一周技术刷新

    最新计算机神经网络识别图像达灵长类动物水平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神经科学家发现,最新一代的所谓“深度神经网络”在对目标分类识别上能达到猕猴大脑的水平。这提高了人们对灵长类大脑工作原理的理解,有望开发更好的人工智能,带来修复视觉机能障碍的新方法。

    新型内存可望在300℃高温下工作

    电子内存设备的性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但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内存设计,却需要在超过600开(约327℃)高温下工作。这种纳米热机械存储器利用热而非电,来记录、存储和恢复数据,未来有望应用于空间探索任务、深井钻探、内燃机等多个领域。

    一周之首

    美开发出首个针对鹿海绵状脑病的疫苗

    以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开发出首个针对鹿类慢性消耗性疾病(CWD)的疫苗,这种致命的海绵状脑病是由被称为朊病毒的传染性蛋白质造成的,朊病毒也可能在人类和牛、羊等动物身上引发类似的脑部疾病,因此这项成果对于预防人类和牲畜感染这类疾病具有借鉴意义。

    利用人类细胞首次造出原始生殖细胞

    以色列和英国研究人员首次成功地利用人类细胞制造出可分化发育成精子和卵子的人类原始生殖细胞。实验中,多达40%的人类“初始细胞”可发育为原始生殖细胞。这一成果将有助于了解不孕根源、胚胎早期发育机制,甚至开发新型生殖技术。

    “最”案现场

    银河系超大黑洞中观测到破纪录X光斑

    天文学家于2013年9月和2014年12月,两次观测到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黑洞人马座A*中发出的破纪录的X光斑,亮度分别达到了平常亮度的400倍和200倍。导致这些巨大耀斑的原因还没有定论,但如此罕见和极端的事件无疑为了解我们星系中这一超大黑洞的物理现象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机会。

    奇观轶闻

    中微子很可能是一种超光子?

    虽然2011年意大利OPERA实验发现的“中微子超光速”最后被证实是一根光缆松了造成的乌龙事件,但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一位退休物理学家罗伯特·埃利希再次提出,中微子很可能是一种超光子(tachyon),即超光速粒子,而他是基于一种比测速度更灵敏的方法——检测它们的质量。他假设中微子质量的数量级在0.33ev(电子伏特),或电子的百万分之一的2/3。他用了六种不同的观察,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所有方法都在误差幅度内推导出了这一值。目前还没有已知的观察证据与埃利希的结果明显矛盾,因此他的假设不能被证伪,但也不能说就是对的。(本栏目主持人 陈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