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0日 星期六
英才日臻 慧谷日新
— 长春高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2014年工作纪实

    “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如是说。

    总书记的一席话,使科技界如沐春风,在科技工作者心底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机器取代双手的峥嵘年代里,是瓦特、史蒂芬森和哈格里夫斯,凭借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并最终成就了米字旗的日不落帝国。

    在地球变为村庄的历史进程中,是爱迪生、莱特兄弟和诺伊斯,让人类文明的前进速度从走到跑再到飞,也把自己的名字化为星条旗的光荣与梦想。

    那么又会是什么环境与战略,又会是谁,能重生一个历久弥新的伟大国家,能镌刻一段纵使尘封仍无褪色的辉煌岁月?

    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成为现实。

    只有持续重视人才,才能让美丽的松辽沃土实现振兴发展。

    这同时也是吉林省、长春市唯一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与实践指南。

    长春高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选择的,是一条健全体制机制、活跃科技创新的道路。

    正如国家科技部万钢部长所指出的,“国家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已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的标杆区。”

    走进高新区,走进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才天地。

    落实人才政策,做强慧谷品牌

    鉴往知来——秦历经数百年,以边陲起家终成帝国,离不开一以贯之的纳贤、用贤、尊贤国策。对长春高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而言,落实人才政策必然是试验区建设的支撑点;长春高新区的决策者们认为,做大“长白慧谷”品牌,增强试验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则是试验区持续引进人才、壮大自身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2014年,高新区组织开展第四批英才计划申报评审工作,共有57个单位的60个人才项目申报。通过严格评审,有22人入选,给予430万元资助。吉林省凯帝动画科技有限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三户企业入选“伯乐奖”。同时,开展前三批人才项目跟踪考核及政策兑现工作,全年兑现资金360万元。

    同年,相关扶持政策继续得到落实。全年兑现其他各类政策扶持资金6570万元,其中科技创新发展类扶持资金1690万元,优质项目奖励资金3213万元。

    与此同时,东北亚人才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依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全面启动“吉林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绩效评估”项目。目前,项目评估工作已接近尾声,评估报告将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更具体的指导意见。

    强化引才载体,集聚高端人才

    长春高新区想人才之所想,把集聚人才作为试验区建设的落脚点,不断拓展引才渠道,为他们创造机遇与挑战并存而极具吸引力的事业环境。

    人才试验区主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发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校友会协作联盟”作用,吸引吉林省在外人才“回归”及本地科技成果转化。高校院所在高新区新创办企业25户。

    开展创业大赛,集聚青年人才。试验区组织并隆重开展第四届“长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收集参赛项目356个,参赛人员900余人,17支团队落户高新区并获得创业专项资金扶持。

    结合项目建设,推进招才引智。试验区全年新引进项目96个,引进企业管理等高端人才200余人。做大孵化园区,吸纳各类人才,全年新引进73个孵化项目650多名高端人才。

    全年组织各类现场招聘会46场,服务企业2300多户次,提供就业岗位39000多个,实现就业17000余人,新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500余人。

    加强对外交流,拓展引才渠道。试验区全年通过组织第16期“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研习班”长春高新区参观考察及政策说明、项目洽谈对接会,参加大连海创周等专项人才活动,深入宣传高新区创新创业政策,达成合作意向50余个。

    推进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

    长春高新区把平台建设作为试验区建设的着力点,打造“立体环境”,助推人才创新创业。

    首先,强势推进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光电子平台6户企业完成注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新材料平台集聚了合成橡胶、聚酰亚胺等一批项目;中科院长春地理所生态农业平台项目完成整体搬迁。新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5个,总数达到36个。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正式落位,开始启动二期建设;吉林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公司已完成组建。

    其次,顺利进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长春北湖科技园项目一期产业区已竣工,完成投资11.29亿元,产业园二期即将开工建设。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一、二期9万平方米孵化楼整体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可实现200户企业入驻孵化;与长春万易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长春中俄青年科技园”启动建设。

    第三,科技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依托科技大市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合作建设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中心,预计全年签订技术合同突破400份,技术交易额3.5亿元。吉林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落户高新区并已开工建设。

    第四,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成立了全省首家科技银行、首家科技小贷公司、首家科技担保公司,省内现有科技金融配套机构全部入区落位。全区集聚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余家,股权投资机构发展到48家。全区上市企业发展到12户,储备拟上市和挂牌新三板企业45家。

    丰富服务内容,营造和谐氛围

    长春高新区把人才服务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保障点,丰富人才服务内容,营造尊重人才氛围。

    通过开展“三联三促”走访活动、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设身处地了解人才及企业实际需求。组织开展“诸葛团”活动,为企业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人才对接沟通。借鉴中关村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经验,创建了“原创驿站主题交流平台”。与省科技厅共建“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会”,建会工作稳步推进。组织召开高新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开展金融、法律、财务等主题沙龙30余次。

    积极组织申报项目,争取人才奖扶政策。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市专项385项,申请资金3.9亿元。全年累计4人入选“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6项专利获得首届吉林省专利奖,3项专利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吉湾微电子等3家公司获得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企业组一、二、三等奖,全自动纳米材料合成仪团队获得团队组一等奖。

    建立“长白慧谷”英才服务卡服务平台并投入使用;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工作,在吉大一院为全区60多名高端人才进行身体检查;每周六定期在“警民健身中心”组织健身活动,激发人才健身热情,保障人才身体健康。

    立足百尺竿头,展望光辉未来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徐晗对高新区人才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下一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围绕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发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领头羊作用。敢于先行先试,不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长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綦远方对下一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创业平台体系、人才公共服务体系、金融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法制化水平。三是要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切实增强人才工作合力,构建人才竞争新优势,营造良好人才发展氛围,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人才高地。

    长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纪工委书记杨俊良对新一年人才工作作出安排。2015年,长春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以中央及省、市关于加强党管人才工作意见为统领,深入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不断强化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推进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为高新区实现优质快速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长春高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必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服务于吉林振兴与中国梦的实现,并成为东北亚地区“人才红利”的不竭源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