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8日 星期四
冬季到野外来看鸟
文·本报记者 刘园园
资料图片
随着北方寒流来袭,候鸟不断南下。
日前,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相继现身。1月3日,工作人员在东洞庭湖丁字堤和采桑湖发现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20只花脸鸭。此外,还有东方白鹳、灰鹤、白琵鹭等大群珍稀物种。1月4日,工作人员在春风湖监测到带环豆雁和斑头雁。目前9万多只候鸟云集洞庭湖,已到洞庭湖区最佳的观鸟时期。
观鸟活动是人类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对自然的另一种审美。欧美等地观鸟蔚然成风,我国的观鸟活动也在迅速发展。
电影《观鸟大年》海报
图为2014年12月30日,鸟友拍摄到灰蓝山雀新亚种。郭宏摄

    1月的北京,寒风料峭的街上依然车水马龙,曾经光顾过这个城市的鸟儿却早已逃向更温暖的地方——至少在大多数人眼中如此。

    然而,对于观鸟爱好者来说,观鸟大戏从未落幕。阿穆尔隼、红胁蓝尾鸲、矶鹬、燕子和褐雨燕在深秋时分陆续谢幕,伴随着湖面结冰,野鸭和天鹅也翩然离去;同时新“演员”们——斑鸫、白尾海雕、赤麻鸭、小太平鸟次第登场,如果内蒙古下了大雪,毛腿沙鸡、蒙古百灵也会突然闯入舞台……

    转观念

    观鸟,而不是把鸟关在笼子里

    在中国,对鸟的审美主要局限在一只只笼子里,不过在很多发达国家,人们对鸟类的热爱却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观鸟。

    顾名思义,观鸟就是观察、观赏鸟类,与把玩笼养鸟的不同之处是,它的背景是大自然。这种观察既可以裸眼进行,也可以借助望远镜等设备。除了看,观鸟者也会听——从聆听鸟的叫声中获得愉悦感,还有记——记录下鸟的名字、数量、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等。很多观鸟人都保持着“人生观鸟记录”,上面记录着他们邂逅的所有鸟类。

    在西方国家,人们开始把鸟类作为观赏的对象而不是食用的对象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对鸟类的研究蔚然成风,不过当时主要是收集鸟蛋和鸟的标本等。19世纪末,随着保护鸟类的呼声渐高,一些专门的鸟类保护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组织主要进行鸟类保护和爱鸟教育活动,同时鼓励并组织人们进行观鸟。观鸟——对活着的鸟类的观察日益兴盛起来。

    现在观鸟在一些西方国家几乎成了一种“国民爱好”。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从1979年开始每年都会组织“大花园观鸟”活动,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今年约50万人参与了该活动。美国的一项鱼类和野生动物服务全国调查显示,2006年美国16周岁及以上的观鸟人达到4800万,占当时美国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大部分人在自家花园观鸟,2000万人进行野外观鸟。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跨国观鸟变得更为容易和普遍,源自发达国家的观鸟文化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扩散。20世纪中后期以后,观鸟活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进入“涨粉儿”阶段。

    “涨姿势”

    在莺飞燕舞中成为“专家”

    虽然观鸟只是一项户外休闲活动,不过由于它的专业味儿十足,很多经验丰富的观鸟人几乎算得上半个鸟类学家。

    美国的《观鸟》杂志曾这样评价:“观鸟是一种成功跨越时代的消遣活动,它反映着我们文化和社区中不可否认的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把我们推向技术、环境伦理学,特别是认识论的前沿。”

    没错,观鸟并不仅仅是赏鸟,它的科技含量尤其体现在对鸟类的研究上。早在20世纪初,观鸟就发展成具有很强的田野调查性质的户外活动。从那时起,两个目标就成了无数观鸟人共同的追求:一是在野外环境下按照博物馆的标准对鸟类进行详细分类;二是对鸟类出现的时间、地点、数量进行记录,以更好地理解鸟的迁徙和分布。

    如此一来,鸟类分辨技术就成为观鸟人的必备技能——这意味着不仅仅分辨出它是麻雀还是天鹅,还要了解它们的目、科、属、种。这一门槛也促使观鸟团体的鸟类分辨技术日臻完善。

    很多观鸟团体除了组织观鸟活动以外,还在官方网站上提供大量的观鸟知识供人们学习:如何通过声音分辨鸟类,如何通过羽毛的形状和颜色分辨鸟的种类,不同鸟类的行为习性、迁徙特征,甚至鸟的进化历史、鸟类解剖学等。美国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经常举办观鸟项目,其主办的“鸟的一切”网站上有各种各样免费的鸟类学课程供观鸟人学习,该实验室甚至还专门开发了一款APP教人们辨认不同鸟类的鸣声。

    有底线

    “观鸟伦理原则”第一条:“增加鸟类福祉”

    观鸟的兴起与鸟类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很深的渊源,因此这一活动十分强调对鸟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欧美国家很多观鸟团体都有十分明确且详尽的观鸟准则或约定。比如美国观鸟协会官网上列出的“观鸟伦理原则”中第一条就是“增加鸟类的福祉”,包括支持对重要鸟类栖息地的保护,避免使鸟类感到紧张和压力,保护鸟类的环境,尽量减少相机、播放设备等的使用以减少对鸟类的影响,与鸟窝保持一定距离等等。

    由于观鸟记录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观鸟人除了“自娱自乐”以外,还可以参与到鸟类数量监测项目中。例如美国奥杜邦协会一年一度的“圣诞节鸟类统计”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参加,如今已经举办了115届——成为历史最悠久的“鸟口调查”活动,奥杜邦协会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可以基于这些调查数据对鸟类数量进行评估并采取保护措施。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鸟的一切”网站介绍,每年都有超过20万观鸟人参与其公众科学项目,这些观鸟人收集的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和瘟疫等给鸟类带来的影响。

    观鸟对环境和鸟类保护的另一贡献则通过观鸟旅游来体现。据统计,2006年,美国人在观鸟旅游上的投入达到120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有向导的观鸟旅游成为很多旅行公司的主要项目,各种国际观鸟路线令人眼花缭乱。观鸟旅游一方面可以推动鸟类所在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对鸟类资源及鸟类栖息地重视和保护。

    当然,撇开这些“功利化”的目的,真正吸引观鸟人的也许只是鸟和大自然本身而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延伸阅读

    新疆喀什拍到灰蓝山雀新亚种

    1月5日,喀什鸟友郭宏得知自己所拍的灰蓝山雀为中国鸟类亚种新纪录时,显得特别兴奋,他认为自己连续三天的奔波没白费。

    “没想到这么巧拍到了它,太漂亮了。”郭宏回忆,去年12月30日,他来到距离喀什市西5公里的风情园,打算拍点鹪鹩的照片。

    风情园里有水、沙棘、果树等,生态环境比较好,引来不少鸟类栖息觅食。

    这一天,他和平时一样,一路追随着鸟儿的身影拍摄。当来到一片小树林时,他看到一只蓝白相间的灰蓝山雀站在一株红色的沙棘果上,便向那个方向靠近,突然,一只胸脯呈黄色的小山雀飞了过来,“这只鸟我以前从没见过,虽然能分辨出是山雀,但山雀亚种太多了,不知道是哪一种。”

    郭宏说,这只小鸟特别活跃,跳来跳去,抓拍很难,追拍了20多分钟,近50张照片中只有10余张较为清晰。

    当日18时左右,这只黄色胸脯的山雀飞走了。第二天,他再次来到该处,又邂逅了这只鸟,拍摄到其独自在一个钢管上觅食的照片。

    郭宏回到家中整理了自己的拍摄记录,将所拍的照片发给了新疆观鸟会会长苟军,咨询鸟的种类。

    “收到图后,我初步判断是只灰蓝山雀的亚种。”苟军说,他又将照片发给了内地一些鸟类研究专家,经确定,这只鸟是灰蓝山雀的一个亚种,并且还是一个中国鸟类亚种的新纪录。

    苟军介绍,灰蓝山雀分为黄胸山雀组和灰蓝山雀组,共计8个亚种,目前中国发现并记录的亚种有两个,分别是灰蓝山雀北方亚种和灰蓝山雀青海亚种,郭宏所拍摄的鸟属于灰蓝山雀黄胸山雀组,是中国鸟类的一个亚种新纪录,但由于拍摄角度和清晰度等问题,目前尚未确定该鸟是灰蓝山雀flavipectus亚种,还是灰蓝山雀carruthersi亚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新疆动物学会理事长马鸣说,灰蓝山雀flavipectus亚种和灰蓝山雀carruthersi亚种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均有可能因迁徙在喀什停留,所以要判定是哪一种,还需要进一步拍摄研究。

    2012年至今,郭宏已经先后拍摄到白兀鹫、黑顶林莺两种中国鸟类新纪录,以及白顶溪鸲、高山旋木雀、彩鹮三种新疆鸟类新纪录,成为新疆鸟友中拍摄记录到新纪录最多的鸟友之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