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2日 星期五
煤炭大省转型需根治“科技软骨病”

    本报记者 王海滨

    ■创新驱动发展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山西经济大幅度下滑,1999年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山西经济增长全国倒数第一。2014年,山西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倒数第二。

    多年来,山西经济为什么没有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局”?

    “病因”很多,“科技软骨病”是其一。

    科技工作者你好吗?

    去年12月18日,山西省科协发布第一次全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当前山西省科技工作者队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认知及参与山西转型综改的程度不高;高学历人才不足,与发达省份相比科研水平还不够高,自信心不强;部分科技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好,期待改善科研保障条件;科技创新力量不足,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机制欠佳;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较难,非公科技工作者实力普遍较弱,以及工作与生活压力大等。

    报告指出,山西大部分科技工作者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业务经费不足、仪器设备缺乏和老旧过时,科研环境在硬件设施上还不尽如人意;38.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27.6%的认为学术交流工作不受重视、27.3%的感觉职称职务晋升难。此外,没有合作团队、加班太多、教学压力大等,也给科技工作者造成一定困扰。

    报告显示,与科技工作者总量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山西高层次科技人才仍然匮乏,与全国相比,更反映出这方面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调查显示,全省科技工作者密度偏低,主要专业技术人才指标普遍居全国中下游水平。山西两院院士人数只占中国院士总数的0.33%,享受国家级特贴的高层次专家,山西仅占全国的1%左右。科技人员中拥有中级技术职称者最多,占总数的32.9%;然后依次是初级25.7%、无职称25.5%、副高级13.0%,所占比例最少的是正高级,仅为2.7%。这说明,科技工作者队伍分布不尽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既有专业结构的不合理,也存在地区、行业分布不均等问题。横向比较,山西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科技实力的差距在哪里?

    科技部、国家统计局前不久面向社会公布了《2013年度全国综合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科技进步监测体系五个一级考核指标,山西省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各方数据可以看出,山西无论区域科技实力,还是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绝大多数位于20位左右,属于科技综合竞争力薄弱地区。

    全社会科技投入仍然不足。2013年全省投入R&D经费155亿元,全国排第20位,仅占全国1.31%;R&D投入强度为1.23%,全国排名17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市R&D经费占GDP比例,除太原、长治、晋城、大同外均不足1%,最低的忻州市仅为0.16%,科技投入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科技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等科技投入体系还没有建成,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05家,其中有研发活动的224家,仅占5.7%,远低于全国30.5%的平均水平。2013年全省专利申请受理量达18859件,仅占全国总量的0.84%;全年仅获5项国家技术奖,中部省份排名垫底;全省高技术企业370家,仅占全国0.66%份额,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及效益连续多年全国倒数。

    基层科技服务能力薄弱。去年后半年,山西多地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把科技局列入撤销“名单”。之前山西省有独立科技局的县仅有57个,占比不到50%。如果去年继续撤销,这个比例会更低。基层科技推广机构更为缺少,科技场馆和设备缺乏,工作机制、创新手段缺失难以调动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怎样“强健”科技实力?

    山西省作为资源型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不足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短板。去年12月7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山西省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上说,要着力推进“创新发展”。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重点,实施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从体制机制上推动山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等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创新型山西建设。要选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着眼于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城建设,整合省内科技资源,引进一流研发机构,布局一流科技项目,培育一流科技企业,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使科技创新城尽快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引领发展高地。

    当前,山西正在全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和实施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对科技进步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真正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业界人士提出六项对策措施:加大科技创新有关政策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科技投融资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条件平台与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加强科技条件平台与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依托科技创新城和低碳高峰论坛,打造创新高地。

    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就不会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就不会有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也就不会有资源型经济的真正转型。由此,只有根治了“科技软骨病”,才能强健动力,带来活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