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距离“不妥协”岂止一步之遥

    文·杨雪

    ■玉渊杂谭

    《一步之遥》的上映引起了两极化的评价,爱看的解构出了各种门门道道,不爱看的也罗列出了系统性理由。每一部电影的上映都能掀起讨论狂潮,而这次已然上升到了精神层面,通观当下中国电影圈,大概也只有“任性”姜文一人能做到。观众喜爱姜文,可能因为他是始终捧着情怀的贵族,春风得意又嘲讽一切,从不妥协。

    有一种说法:如果你是从《让子弹飞》才开始看姜文电影,就不会喜欢《一步之遥》;如果你是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一直看姜文电影,就不难理解《一步之遥》——资深影迷们已经习惯了独属于姜式的天马行空和荒诞,而普罗大众在享受了《让子弹飞》的洗礼之后,对于既能得到感官愉悦又不趋炎于流俗的商业片就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站着把钱赚了”的电影太少太少。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已逼近280亿人民币,账面上看起来红红火火,电影市场却已被低俗化、脑残化的泡沫淹没。在整个社会都追逐着财富热情一路狂奔的环境下,电影只不过是服务于消费时代的一种结果。电影人当然不甘心屈就于这种“跪着赚钱”的体位,而就以往经验来看也基本找不到没有搞砸过的导演,即便《让子弹飞》在讽刺和叙事之间酣畅演绎赢得过满堂彩,但现在看来似乎更像一种机缘。

    为了暗讽而忽视叙事,为了致敬而模糊逻辑,啰嗦的台词,冗长的歌舞,对于用镜头语言说话的大众电影审美而言,《一步之遥》显然不合格。如果剥离了基本的电影要素,所谓的“不妥协”就会流于一种自娱自乐。

    电影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我们的电影人也慢慢在资本的包围下圈养成了精英,锐气已减当年,自我修养、自我反思和自我升华的客观条件也不太好。如是,对社会、对现实和对价值观的批判就难以接上地气,反而容易站在观众的对立面,用自己的哲学拍电影,以一种沉醉于自我的姿态标榜“不妥协”,缺乏自我批判精神。

    诚然,在趋利的资本面前,“不妥协”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怀,但是要真正让自己和作品从“不妥协”的艺术层面回归电影层面,这“一步之遥”究竟距离几何?而对于圈中那些“半跪着的”和“全跪着的”电影人来说,他们距离“不妥协”又有“几步之遥”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