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无锡滨湖:“院所经济”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吴伟新 石秀臣 荣燕萍

    日前,记者来到无锡市滨湖区科技局采访欣闻,“院所经济”正日益成为滨湖区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2014年1—11月份,“院所经济”总销售已超70亿元,入库税收为2.75亿元。其中,中航工业614所、中船重工702所等7家院所入库税收超千万,公安部交通管理研究所入库税收更是达到5205.3万元。

    记者了解到,滨湖区现有中船重工702研究所、中航工业614研究所等19家部、省属科研院所,近几年又引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研究院等7家产学研合作重大研发机构。尤其是辖区内的院所通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领域。驻区院所涉及产业较多,很多产业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其中计算机系统、载人深潜器等10余项处于国内顶尖水平,船舶动力系统、热能电力等超过30项名列前茅。对于一个县区来说,这样高度聚集如此多的高等院所和研发机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罕见。

    “近年来,我们发挥院所集聚优势,不断加快发展‘院所经济’,将驻区院所的科研、人才、产业、资金等优势与地方经济结合,充分发挥其作用,着力推进全区产业转型发展。”无锡市滨湖区科技局局长华兆哲说。以院所的技术支撑服务能力为区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是滨湖区在培育“院所经济”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有效做法。

    近年来,滨湖区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驻区院所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重点关键性核心技术的研发。到今年6月,驻区院所建有各类平台实验室30余个,其中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1个、重点实验室10个;已拥有两院院士4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9人,获国家“千人计划”资助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93人,省级以上技术能手5人。同时,北大软微无锡基地、复旦无锡研究院培养了硕士以上人才2400余名,短期专业培训1400余人次。

    至今,驻区院所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202件;获得国家科技奖7个、省级科技奖36个,在研的省级以上项目380余个,获省级以上纵向扶持资金超过9亿元。驻区院所凭借形成的高端人才和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集聚优势,在全区创新发展中不断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今年1—11月份,院所共为区内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837批次,为区内企业提供咨询216人次,与区内企业技术合作项目达到14个,主要集中在中船重工702所的工程结构平台、CFD平台、省血防所生物医药平台、省原医所的MicroPet平台等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此外,滨湖区委政府还重视引进产学研重大研发机构的投资平台,为滨湖区新兴产业的孵化培育提供资金来源。“产学研重大研发机构作为技术转移平台,自身拥有投融资功能,专门用于成果产业化以及孵化引进企业,并有效地补充了滨湖区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华兆哲说。清华研究院设立的无锡源清创业投资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主要进行项目投资,截至2014年6月,已经完成投资6项,累计完成投资973万元,其中源清慧虹、源清通图2家公司正在推进增资扩股工作;复旦研究院的复创基金计划首期募集资金为1亿元,将为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分中心的成果产业化提供创业投资,目前正在募集中。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发展,滨湖区呈现出“院所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成果转化稳步推进等新亮点。用华兆哲的话来说,驻区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在滨湖区集聚一大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航空电子等相关新兴产业企业过程中,驻区院所都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船重工702所生态清淤、船艇、船用配套、岩棉生产线等七大科技产业板块竞相发力,今年,其7个区内下属企业入库税收近1000万元;“翔州一号”新型地效翼船于2013年5月在马山太湖水域首飞成功,今年4月3日在海南完成海试,通过商用认证。另外,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的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产业化项目、中航工业607所的大飞机项目、中航工业614所的航空动力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公安部交研所的智能交通产业园也正在规划中。

    华兆哲告诉记者,2011年以来,“院所经济”对全区经济贡献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20.4%。今后,滨湖区将紧紧抓住这次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充分发挥院所产业孵化集聚、关键技术突破、人才设备支撑等方面的作用,引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区经济的突破提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