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有项目有研究就要有成果有应用”
文·本报记者 刘燕庐 滕继濮
徐昌学

    ■一线对话

    “预计到2020年,我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将超过15万公里,一些新建管道管径将更大、压力将更高,并且将继续向高山大川、冰原冻土及地质人文环境更加复杂的地区延伸,新的世界级技术难题还将不断涌现。”

    近年来,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复杂等挑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赢得了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较好地完成了建设国家能源通道的使命。不过,创新的步伐还要继续,新的挑战依旧艰巨。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院长徐昌学全程参与了管道全产业链的技术和质量工作,为管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突破、工程建设质量的保障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目前和未来新建管道向着管径更大、压力更高的方向发展,并且将继续向高山大川、冰原冻土及地质人文环境更加复杂的地区延伸,新的世界级技术难题还将不断涌现。”徐昌学表示,“作为石油行业的国家专业实验室,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因此,还需要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设计理念,创新技术工艺,创新施工方法,创新管理方法。”

    目前,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与管道局有关单位合作,又持续开展了代表着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发展趋势的一批引领行业技术进步课题的研究。包括X90/X100高钢级管道、0.8设计系数、D1422大口径管道等成套技术,以及30度以内山地管道自动焊关键技术、非金属管道在长输油气管道领域应用的瓶颈技术、海洋管道缺陷内检测技术、海洋管道维抢修等。为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强力驱动管道建设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提前做出了部署。

    相关重大管道技术的创新,不单解决了眼前的技术难题,同时,也促使着全产业链相应的配套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工程管理与监督等的同步升级。在实际上拉动企业加快技术和管理升级,倒逼上游产业提档升级。

    “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始终围绕管道工程和生产需求,最终应用于工程和生产实际,做到有项目有研究就有成果就有应用。”徐昌学表示,“在工作中,各实验室切和实际,建立起了贴合自己专业技术的试验平台。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试验手段的不断丰富,为科研成果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保障。”

    “实验室在产品投产前的中试工作中,与现场实际紧密结合,提前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工况进行试验、分析和改进完善,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为科研成果的现场应用奠定了基础。”徐昌学表示,“实验室的运行在科研项目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机械化补口课题为例,该技术在试验基地的中试为工程现场应用解决了很多关键技术问题,节约了大量资源,提高了新技术的推广效率。”

    在管道施工的关键环节——焊接技术上,国家工程实验室把焊接设备智能化、自动化作为焊接技术研究的新目标,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根据近年来管道建设走向高钢级、大口径、高压力方向的实际情况,实验室科技攻关团队攻克了CPP900自动焊核心技术——管道焊缝自动跟踪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了焊接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环境适应性强的高效全自动焊接设备。

    “下一步,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将通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再建设、设备使用中进行创新和集成,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让实验室的整体技术能力和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徐昌学说,要注重提升实验人员的理论水平,针对科研项目的技术难点和关键点聘请相关的专家做指导,在提升实验人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开发和扩展实验设备的功能。同时,提高实验室人员操作水平并加强资质认定工作,推动他们积极参加各类高水平培训,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提升实验室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要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行业内技术交流或参加学术会议,互相学习、开阔视野。

    谈到对于实验室的研究环境、推动扶植方面的改善,徐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希望以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名义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办法,加快实验室实体化建设,让各分实验室也可联合申报更多的国家计划科研课题,为实验室争取到一定资金支持,提高实验室科研能力和影响力,“另外,希望启动开放性科研课题工作,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提升实验室高端设备利用率,也希望相关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持续完善实验室硬件条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