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8个半小时摘除16公斤肿瘤
本报记者 李 颖

■医者仁心

    “历时8小时30分钟,术中瘤体内回收浓缩血细胞近12000ml,手术出血8000ml,最终应用自体血回收设备回收自体浓缩血细胞15800ml。病人在回输自体血10000ml时,患者血红蛋白已经由术前的11g增加到15g……”

    这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字出自日前的中日友好医院,该院肝胆外科的杨志英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功地为一位来自陕西的33岁的小何,剥除了其背负5年之久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

    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患者术前体重64公斤,血管瘤剥除术后体重48公斤,粗略估计血管瘤重达32斤,最大直径达50cm。”据杨志英教授介绍,这种良性的瘤子之所以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正是因为其状如海绵,由增生的血管团组成,内部充满了血液,由于巨大的张力,其表面薄如蝉翼,一旦破裂,将会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因此,这台手术的难点,就是如何快速控制肝脏重要的供血通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动脉和门静脉,从而减少出血。”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约为0.5%—7%,女性多于男性,主要由于胚胎发育中血管发育异常所致。“多数血管瘤生长缓慢,根据其在肝脏生长位置不同,可产生轻微症状或无症状。对于巨大、有明显不适症状或生长迅速的血管瘤,可采用手术治疗。”杨志英教授解释说,手术方法上,肝血管瘤剥除术具有对正常肝脏伤害小、安全性高、出血量少的特点,优于其他手术方式。

    为年轻生命放手一搏

    患者说,5年前他到医院就诊时瘤子的直径大约有20多厘米,但他走了多家医院,医生均认为手术风险太大,拒绝做手术。医生们给的治疗方案只有一个——肝脏移植,但移植相关和后续治疗的近百万费用,对于这位来自陕西农家的患者来说,太昂贵了。此后,他曾经在多家医院进行介入栓塞治疗,不过效果不明显。这颗血管瘤长啊长,长到了直径达50多厘米。

    来中日友好医院时,小伙子已经无法平卧,饮食活动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更可怕的是病人时刻面临着血管瘤破裂的危险,一旦破裂,生命也将无法挽回。

    “解除疾苦,回归到正常生活。”是患者所盼,也是杨志英教授所想。

    经过仔细分析病人的影像片子和各种化验检查结果,无疑,手术存在巨大的风险,但基于科室治疗多例巨大血管瘤的成功经验,以及医院麻醉、ICU、输血科等先进技术的支持和保障,不善言辞的杨志英教授决定,为这个年轻的生命放手一搏。

    多学科协作是手术成功关键

    术前,他所在的肝胆外科与手术麻醉科、输血科、ICU等科室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准备,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手术开始,杨志英教授沉着操作着。切开腹壁,逐层进腹,仔细显露血管瘤。他心里非常清楚,由于巨大的张力,其表面薄如蝉翼,一旦破裂,将会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因此,这台手术的难点,就是如何快速控制肝脏重要的供血通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动脉和门静脉,从而减少出血。然而,说来容易,视野下,巨大的血管瘤已占据了整个腹腔,想找到肝十二指肠韧带只能凭借手下的感觉和多年来手术积累的经验。

    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杨志英教授镇静自若,在助手的帮助下,在无法直视看到肝门、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情况下,借着丰富的手术经验,盲探用手快速的找到了肝十二指肠韧带,阻断肝门。随后将瘤体内的血液放出,与此同时,将放出的血液回收输回到患者体内;等到血管瘤逐渐缩小后,再将其从肝脏上剥除。8个半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多科协作为手术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杨志英教授认为,尤其对复杂病例,多学科协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未来医学服务的趋势,但不应拘泥于形式,及时沟通解决方案才是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核心精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