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让青少年爱上科学,要有新思路

■教育时评

文·赵世奎

    前些天看到一位老朋友的微信,大体的意思是,作为高中科技老师的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学生作品的复杂程度,也不是奖金的多少,而是那张青春逼人的相片:3个十几岁的孩子腰板挺直,摆出了杂志封面版的造型,灯光、背景、服装,这活脱脱就是一幅偶像海报啊!“我们等你!”看见这样的宣传海报,我要是年轻十岁也会想参加的。

    这让我回想起了9月份去电影院看“触不可及”时,影片开始前播放的贴片广告。一个梳辫子的小姑娘有明眸皓齿,笑盈盈的邀请您参加全国科普日。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走出电影院门口,繁华的西单街头,我竟然又在西单老佛爷百货的液晶大屏幕上,看到了这个小姑娘的笑脸。没错,我就是在那个时候拿起手机,加了“全国科普日”的微信。

    用广告学的角度来讲,我属于“被俘获”的对象。不过让我高兴的是,这次“俘获”我的不是商业广告,而是政府部门主导的教育活动。这说明政府部门不再将这种科普教育活动看作是一项工作,一项自上而下的任务,而是将它看作一场品牌战役。无论是电影放映前的贴片广告,还是商场前的大屏幕广告,都是为了提升“全国科普日”这一科学教育品牌活动影响力所做的广告。从专业角度讲,广告投放的效果取决于投放的强度、所使用的媒介、覆盖度人群以及广告内容带给客户的心理变化。想必有关部门在做这些广告投放时,一定是将我们当作“客户”来对待了吧?我想,这才真的是政府职能在思维和方法上的创新。

    事实上,当政府部门真正把科普教育的对象,广大青少年作为“客户”来看待,就会找到这些贴近他们生活的方法。互联网的发展让年轻一代更加开放,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更广泛,他们更有性格,当然也就没那么听话。这就是说,原来那种自上而下的喊话式的推广模式,在孩子们那里已经行不通了。

    走到他们身边,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让他们爱上科学。达到这个目的可不容易,还好有互联网。当我们对科学教育的印象还停留在展板和科学课堂小实验时,政府部门已经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尝试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相比于纯粹的文字、图片,以微博、微信等作为载体,通过动画、实时图像、影音等多种方法来对孩子们进行科普教育,就显得更为直观。而这些正是网络发展影响科普日活动的一个缩影。在以往的活动中,受制于网络带宽,网络传播渠道通常只被用来发布图文信息。但在今年,视频播放、互动游戏乃至远程视频互动等传播手段,都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而得以实现。通过网络,孩子们可以互动,可以选择多种方式。从这一点来说,我还没有看到哪家政府部门,可以做得如此亲民、多样化。不过想想,既然科学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孩子们,那我们应该欣慰,因为关系到下一代的事,应当走在前面。

    “与时间赛跑。”这是一位教育学家在谈到教育孩子时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想尽办法,加快速度。因为孩子的敏感期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时期一去不返。在我看来,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不仅仅要向他们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思维,让他们通过实践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从小要有一种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求真务实,要善于创新,敢于担当。事实上,我们应该激发全社会的力量,鼓励孩子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来发现自然世界,参与科学活动。

    在与时间赛跑的路上,相信会有更多方法,让孩子们走的更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