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拥有应用基础性成果,企业才拥有核心技术
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继生

    文·本报记者 乔 地

    ■一线对话

    走进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继生的办公室,简洁明亮的空间,不大。当他说起近几年实验室的核心成果时,神情飞扬,思绪已不是这个空间可以容纳……

    记者:请介绍一下矿重实验室运行情况。

    王继生:首先,我们认为能出科研成果、多出成果、能出对行业经济发展影响大的好成果,并能就近与利益最相关的依托单位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向市场,带动行业技术进步,才是硬道理,才是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最终目的。

    依托单位中信重工在实验手段、团队、经费、场地、激励措施等方面给予实验室以大力支持。在四年的建设与运行中,逐渐形成了“学委会学术指导,依托单位人财物支持,管理运行主任负责,课题来源市场引领,课题选择引领市场,科研管理合同约束,研究团队梯次搭配,研究动力名利结合,产学研协同企业主导,行业辐射成套化带动”的运行管理模式。

    记者:显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离不开依托单位的支持。

    王继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于依托企业,无论从双方利益还是道义方面讲,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时与国家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发展的目标及意义相一致。实验室通过依托单位,科研活动直接衔接市场,成果转化直接高效。

    一方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依托单位投资建设并具体管理运行,企业是以追求市场经济效益为首要任务的经济组织,这决定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必须服务依托单位的科研需求。

    另一方面,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的条件,其依托企业科研经验、成果和手段、人才、工装、市场衔接等都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够代表国家在该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化能力,它根据市场需求要求实验室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具有在该领域的代表性、补缺性和领先性。

    记者:参观了实验室的部分实验研究平台,很震撼。能否谈谈这些实验平台建设的情况?

    王继生:我们主要是采取“项目带动、联合共建、国际兼并”的方式建立的。

    近年来,中信重工的长期研发投入比超过7%。依据科研项目需要和前瞻性,陆续投资7500余万元,建成了28个实验检测系统和实验室,并根据课题需要每年都在增加。我们拥有全套的CAE仿真模拟平台——从机械性能和强度模拟仿真分析、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模拟仿真分析,到制造方面的铸—锻—冶—热处理—焊接模拟仿真分析和数控加工编程实验分析。这些实验研究平台涵盖了重矿装备研发所需的从物料实验、仿真分析、制造,到最终产品测试的整个过程,形成了重矿装备设计与制造两大方面课题所需的“设计——实验——仿真一体化”完整、有机的研究平台体系。

    记者:科研人才呢?

    王继生:主要是靠现有人才培养和高素质人才与智力的引进,组成了140余人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

    对现有人才采取科研项目合同管理、目标考核、绩效工资、人才梯队建设、职务津贴、科研津贴、重奖等多项激励措施。研究人员实行“基础工资+绩效+科研项目津贴”的工资制度。每年评定学术带头人和技术专家一次,额外按月给予专家津贴。2013年开始实行首席技术专家制度,在选矿技术、低温余热利用、固废处理、热加工等多领域聘任首席技术专家15名,每人每月1万元津贴。每年召开“科技大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课题组重奖。

    同时重视对高校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的引入,给予较高工资、住房待遇和职位,近四年来已引入这类人才43人。2013年聘任了13位院士、专家,成立了“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担当实验室顾问。同时也重视从社会引进有经验有成果的高端人才。2012年底实验室高薪引进由5名博士组成的高压变频器研发团队,开发国内先进的高压大功率变频器技术,成为在电力电子行业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新军,为中信重工由机械制造向电力电子跨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听到您讲项目合同管理,目标考核,具体做法是什么?

    王继生:第一,每年下达科研计划。每年12月,下达下一年科研计划,详细标明研究内容、目标,完成时间,负责人和主要完成人,项目经费。到期项目随时验收,未到期项目每季度检查一次,半年总结一次,年底按目标考核进度。

    第二,项目合同制管理、重奖。每年初依托单位举办一次科技大会,与各大课题组组长签订科研合同,注明达到研究目标后的奖励金额。同时,对上一年度科研工作进行总结,完成较好的课题,评出依托单位内的科技进步奖。重奖,对课题组奖金最高额一次性100万元。

    记者:请谈谈课题设立的经验。

    王继生:第一,科研课题的设立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并有重点方向。矿重实验室不但将节约环保型技术研究贯穿于设备性能和制造技术两方面,而且不断开辟节约型技术的新领域。第二,科研课题立项以市场驱动与引领市场相结合;技术提升与纵横拓展相结合。在紧盯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课题的设立战略上主要遵从依托单位的“高端企业、高端市场”“以高端产品办国内高端、国际知名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定位。策略上从依托单位传统产品一步步展开,以有利于逐步拓宽技术和市场,最后形成工程成套能力。第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必须在主导专业领域进行应用基础性研究并不断更新,高端企业也必须以高端产品支撑,高端产品必须有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为支撑。应用基础性研究是进行产品工程开发设计的基础。拥有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企业才拥有核心技术。

    记者:这些成果的取得,尤其基础性课题,是不是有产学研结合的背景?

    王继生:建立资源引入和共享机制,是融合企业、院所的人才、成果、装备等资源,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加强制造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研发效率的有效途径。实验室通过与企业、高校紧密合作,经过实践探索,已形成双赢的产学研动态联盟。已与众多高校、研究所联合开展基础研究课题,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这种合作过程中经历了选择、磨合、了解、协同的过程,已经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学研联盟雏形。

    记者:能否谈谈实验室面临的问题以及建议?

    王继生:世界正面临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批量定制、绿色环保循环、虚拟制造、虚拟企业等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实验室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复合型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奇缺。我国应用基础研究底子薄,我理解的“应用基础研究”应当就是通用基础理论的专业化。这就需要既深刻理解通用基础理论,又对所在专业机械性能、现场工况和问题目标十分熟悉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如果没有专门化的培养计划,没有10年是不能成的,所以必须通过专门招聘专门培养。二是机械方面的共性基础研究,同样离不开对机械工程工况的深刻理解,应以依托于大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具体组织牵头,建立产学研的动态联盟,这也是欧美等国家的做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