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6日 星期四
从抗病毒药入手提示中医药新内涵
——访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徐宏喜教授
朱慧华 刘 青 本报记者 罗朝淑
徐宏喜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上海市首批特聘专家,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上海高校工程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及药理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创新启示录

    近年来,随着一些中药及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被阐明,中药疗效经现代临床研究得到证实,特别在防治某些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并发症、肿瘤及老年性疾病等方面显示出了一定优势,中药研究与产业化已越来越受到医药界的关注。

    然而,由于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加之大部分中药的药效机制还未被科学证实,目前仍未被国际主流医学体系广泛接受。如何顺应现代医学的发展,结合已有的传统经验和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化中药研发模式,促进中药的科学化、现代化进而国际化,推动疗效确切的中药产品早日成为国际药物,已成为中药科研工作者的重大课题。上海中医药大学徐宏喜教授通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阐明中药药效物质与药理活性机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知名药物研究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较高引用率的研究论文,还申请了多项美国研究发明专利,为推动中药科学化和现代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钟情中药研究二十余年

    20多年来,徐宏喜先后在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和香港的知名学术机构任职,长期从事中药药效评价研究、新药研发及项目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工作,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及合作伙伴在多个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多篇SCI研究论文,相关成果成功申请6项美国专利及1项PCT专利。多年来,徐教授在阐明中药药效物质与药理活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先后40多次受邀前往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巴西、新加坡、加拿大及港澳台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介绍中药研究成果。徐教授目前兼任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中联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学术会议联席主席、英文杂志Chinese Medicine的副主编、Phytochemical Analysis等十余份国内外专业杂志的编委,以及两岸四地多所学术机构的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

    推动中药研究成果产业化

    徐宏喜早年在日本留学,重点开展抗病毒中药研究,他先后对百余种中药进行了系统的抗病毒活性筛选研究,在抗病毒杂志《Antiviral research》上,首次报道了146种中药体外抗多种病毒活性的研究结果,证明其中12种中药对感染疱疹病毒的实验动物具有明显的疗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加拿大Dalhousie大学进一步深造期间,徐宏喜继续对抗病毒中药进行深入研究,并从民间草药大根草中首次分离得到具有抗HIV病毒活性的新型三萜类成分,他以第一专利发明人成功将该成果申请美国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此后,他又从中药夏枯草中发现了具有显著抗疱疹病毒活性的多糖类成分,此项研究成果已成功转让给加拿大及美国的制药公司。

    中药标准品是鉴定中药及其产品质量真伪优劣必不可少的工具。徐宏喜领导的研究团队创建了运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制备藤黄酸、黄芪皂苷I、II,诃黎勒酸等多种化学对照品的方法,完成了中药化学对照品400种,其中265种产品销售到美国、日本、法国及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徐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SCI杂志《Chinese Medicine》上发表的论文《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herbal medicines》,系统阐述了中药化学对照品选择、分析、以及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策略。该论文自发表以来已经被世界各地学者下载27200多次,排名该杂志所有论文中最高引用记录的前5位,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2011年,徐宏喜教授全职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担任教授,组建了创新中药实验室和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抗病毒及抗肿瘤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致力于阐明中药抗病毒及抗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揭示药效作用机制,发现活性强、毒性小、选择性高的先导化合物。同时,还建立了分子、细胞及动物水平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研究平台,重点开展中国产藤黄属植物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PPAPs类和xanthones类成分的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至今,徐宏喜的研究团队已经对15种有研究价值的藤黄属植物开展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成功获得200多个化合物,并鉴定了90多个结构新颖并显示多种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尤其从云南藤黄(G. yunnanensis)中分离得到的活性化合物Guttiferone K和Oblongifolin C,具有特别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证实它们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自噬等机制,调控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复发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产生抗癌活性,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徐宏喜教授带领的团队及合作伙伴在中国产藤黄属植物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机制方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在《Autopha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40多篇内容相关的SCI研究论文,并且申请了10余项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近三年,徐宏喜教授的团队先后获得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两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的资助。通过加强实用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及申请国际专利,以期阐明中药的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制,提升中药的科学性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药成果的转让和产业化,真正为业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追求梦想不惧艰难

    徐宏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追求梦想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科研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实验的瓶颈问题。早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主任Sim KY教授的指导下,徐宏喜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要从药用植物中寻找抗病毒活性成分。

    研究初始,抗病毒初筛显示有活性的几种药用植物均为较常用中草药,已有较多化学成分研究报道,预示着从其中发现新化合物的可能性比较小,成果的新颖性会大打折扣。徐宏喜并没有气馁和放弃,而是仔细研读已有文献,总结其中已发现和报道的化合物规律,寻找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实践和潜心钻研,终于从日本水杨梅、山姜属等植物中陆续发现了多种新的活性化合物。相关成果不仅成功申请了美国专利,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徐宏喜坚信,以科学化、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发现,一定能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的活力,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谋福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