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朝胜观察:批

    你没写好,那就不赞;你写错了,那就评;你敷衍了,那就指出;你不改,那就枪毙(指文章)……

    朝胜供职的科技日报,有个好的业务习惯,就是在每周一次的业务会上,有各个部门轮流对上周的报纸进行点评,点评的结果就在内网上公布。久而久之,朝胜发现各部门派出点评的大都是年轻人,甚至还有不少的入职不久的“菜鸟”。当然,点评的水准会有高有低、见解会见仁见智、语气会有刚有柔、悟性会有灵有钝……

    但是,点评人都是一致认真。几乎把每一天的报纸都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做到这一点很难,就如同吃饭要把满桌的菜都吃得干干净净一样,再好的阅读胃口都会被撑坏。不久前,新任的总编辑刘亚东在会上宣布,以后评报不准再说好话。亚东毫不客气地说,表扬是我总编辑的“专利”,你们评报只负责批评!

    不知道这些评报的年轻人会不会感到为难,朝胜倒是打心底为亚东叫了一声好。说老实话,眼下报上的批评已经够难的了,报下内部业务探讨也听不到批评的声音,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儿啊!记得朝胜三十年前在安徽日报工作时,每天一上班就先看走廊里的评报栏,那里早早地贴上了当天的报纸(那时全国的报纸都是四个版),一些眼疾手快的同事,用毛笔蘸着红墨水在评报栏里圈圈点点,妙语连珠,评头论足。不到中午,那四个版就被点评得“体无完肤”了。记得有一次我和广播电台的记者一同采访合写了一篇文章,因为是我执笔,署名时就把我署在了前面。一位老编辑用红笔把报上的署名勾画颠倒过来,然后写了一句“自家的报纸,自家的记者应该谦让”。从此后,但凡是和别家媒体同事在本报共同署名时,我都会“谦让”。

    如今朝胜远离编辑部数千里开外,网络时代报社也没有在墙上评报的习惯了。那种一上班就热辣尖酸的评报“头啖汤”,已经成为记忆深处的“止水”了。这一回真的希望在内部网上,可见评报“唇枪舌剑”的生气。

    如今,有些文章开始怀念民国时的一些人和事。朝胜出生于五星红旗下的共和国,对民国的历史只是通过书籍了解。但是,从文革走来,能够出版发行的许多书籍和文字也不靠谱,对民国真相看少了不知道,看多了更不知道。

    文革中读鲁迅是被允许的,那时鲁迅是被誉为黑暗社会里的“旗手”,就像江青是文革“旗手”一样。读鲁迅时,发现他老先生有许多文字是“论战”的,嬉笑怒骂投枪匕首指东打西淋漓尽致。而且,有许多被他谩骂的人士,后来证明并不是坏人。

    那个年代,文人论战开骂蔚然成风。有些文人,开骂归开骂,同饮归同饮。有时喝着喝着又骂开了,甚至骂着骂着还能打起来。下回见面仍可同饮开骂……合卷遐思,那是个多么生机勃勃的氛围,而文人性情又展现多么令人羡慕的“范儿”啊?

    文人必须读书。对此,朝胜一直不能确认自己是不是属于文人。因为,就读书这件事来讲,朝胜一直缺乏苦读的耐心。有时朋友们见面,常常说起哪本书读了吗?哪本书有哪些精彩之处?朝胜恰恰没有读过那本书,赶紧找来读读,并不能领略哪些精彩时,就没有耐心读下去了。如一个包子咬了一半还没见肉馅,那就干脆不吃了。

    读书不行,读文尚可。如今读物海量,加之高手辈出,许许多多的文章还是值得一读的。有时,一篇千字小文就足以发人深思,有时一段历史钩沉就令人拍案惊奇。微信里,千千万万的“朋友”,时时刻刻地推荐着千千万万篇佳作。读来并不比那些长篇大论的书籍差。而有些书正如海明威评价的那样,不过是“一部冗长的短篇”。

    报纸就其功能而言,本就不是刊发长篇的地儿。从报纸这劳什子问世以来,就不断地和文章长风作对。这一点,颇对朝胜的胃口,煌煌巨著如同商场的奢侈品,不是谁都读得起的。刘亚东总编辑在会上“可怜兮兮”地对大家说:通讯一定不要超过3000字,消息一定不要超过1000字。于是,我赶紧把一篇要发的通讯删到了2999个字!

    朝胜上地铁一旦“抢”得一个座位,一定得拿出手机随便找到一篇小文,像贪嘴的女孩吃零食一样,津津有味地品读起来。为此,对车内的报站充耳不闻常坐过站,只好沮丧地再坐回头车。偶尔读到了一篇妙文,那文字之香常常令我面露会意之笑,像个傻子一般。

    为文之道,窃以为还是需要一些傻气的。不论你是谁,不论你有多高的文凭和职称,你可能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方写出一定的好文,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地方写出所有的好文。

    谁也不敢得罪,连错误和邪恶都不敢得罪,也是一辈子。只是这一辈子可能会毁了下一代的一辈子。鲁迅死前对他的论敌依然刚硬:“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也是一辈子。鲁迅的一辈子,可能会让一些人一辈子也不敢站到阳光下面。

    假如能够在所有的时间,所有的地方坚持所有的真理,对长者敬重而不盲从,对后辈爱护而不骄纵。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惟因爱之深,方能责之切。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人人皆有批评之责,处处皆有真善之美。那么,办好的可能就不是一张报纸,形成的可能就不是一阵风气,影响的可能就不是一个族群,传承的可能就不是一代精神……

    不能让历史记录这一代人——不知好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