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经济对话自然
——访著名经济学家杨承训
本报记者 乔地

    “在眼下的经济学研究中,在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人们过多考虑的只是经济规律,甚至只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而忽略至少是轻视了自然规律,轻视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著名经济学家杨承训教授近日在郑州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缺陷不仅落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落后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趋势,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经济规律必须服从自然规律

    杨承训认为,在本原上,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经济规律乃是广义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经济规律固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总体上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存在和运行。违背了它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愈来愈突显的地球上生态危机和“资源稀缺”,就是这一恶果的重要表现。

    现阶段,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经济学必须从客观经济机制中认识“遵循自然规律”的必然趋势。

    杨承训说,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客观自然规律倒逼产生的理论飞跃。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优越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为加速经济发展只能更多地以传统要素投入为主实现增长,在不少方面也不自觉地没有完全避免西方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加上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的自然禀赋,在高速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环境与资源瓶颈就不约而至地突显出来。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但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有一定的难度和粗放经营惯性的阻力,客观上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近几年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等,正在倒逼人们重新选择发展理念,由此形成战略转型的重大转变。客观的严峻形势,也倒逼经济学研究转轨,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从事经济活动时,不仅要深化认识经济规律,还要重新认识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学会遵循自然规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方式与制度建设,推进全面深化整体改革。

    科技创新是克服“瓶颈”最有效的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后说:“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这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与遵循经济规律的统一。

    杨承训认为,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信息对指导经济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从事经济研究,必须懂得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和一般规律,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认识驾驭科学技术主导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对中国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更为重要而迫切。

    然而,这正是目前经济学研究和经济规划制定的软肋。鉴于此,必须补上科学技术这一最基本的必修课,乃至在许多重要方面重构经济学。他说,至少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深化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它可以探知大自然的纵深,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先知先觉”;它可以导向人们适应、驾驭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可以开拓与创新资源,克服“资源稀缺”和“边际效用”的绝对化局限;它可以实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充分提高使用效率;它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将人类的理念物化为产品和产业;它可以预知和规避各类风险和自然灾难,实现经济社会生活全程安全;它可以协调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各个层面管理的合理化;它可以提升企业、国家竞争力,使之能占领制高点和先机。在人类浅层资源几将耗尽之际,只有利用科技创新方可向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相联,还应研究科技创新、应用的机理。

    二是深化认识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方式的机理。生态系统是人类在地球上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础,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大环境。生态是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转和物质循环,而互相作用的关系和状态的总和。它形成一个整体生态体系运行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圈。人类活动违反、损害、破坏了这个大生物圈,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与此相应,派生出一个人类健康和生活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扩展的自然规律,并在人类社会中也呈现为一条经济规律。人类经济环境、资源利用,都受生态规律的制约。最好的生产方式是选择各种循环经济及其产业链。人类要在种种客观限制中寻求资源的最佳利用,就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科学发展、循环利用,由人类再造多层多种生物圈。循环经济具有广宜性、系统性、高质性,冲破按产业分界的横向分割,形成链环式新的经济结构和竞争业态。

    三是深化认识节约规律的自然与经济根基统一性。马克思认为,节约规律是人类社会的统一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规律。本质上,节约规律是大自然对人类配置利用资源行为的约束和规导,要求人类顺应自然、正确利用自然,以最小的综合投入获取最大的综合产出,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各种效益,而不单追求短期利润。集约经营是运用节约规律的一种形式,即集中利用资源,实现最高的效率,而不能损害与经济并存的综合效益。其基本要求是科技创新和严格管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要形态。

    遵循自然规律应当把科技引入资源配置系统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打通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通道。杨承训说,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同时,把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机制系统中来,与经济社会需求形成内在的互动关系,与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耦合,集聚合力,充当引领、驱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配置资源的“参谋长”,预测未来、窥探风险、参与谋划、设计方略,克服经济决策中的种种近视症和短期行为,带动新兴产业和提升内涵式发展的质量,实现全程优化。这就要突破原有“两只手”的理论框架,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方向)、市场主配(微观配置资源)、科技主引(引领未来)”的三元机制系统,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理论和机制体系。

    杨承训说,这在理论上目前存在的一大障碍在于,有人认为科学技术只是“生产力”或“生产要素”,不是一种机制,只能作为一种资源“被配置”,不具有起到引导、激励和控制功能。杨承训认为,科学技术固然是一种生产要素,但它与实体物质生产力要素不同,属于精神生产力、抽象形态的生产力,具有两重性,既可以作为一种要素参与资源配置,又可以作为一种“基因”“磁力”、方法、信息、方案、蓝图、标准引领、规导资源配置,成为一种引向力、驱动力和“造质力”,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它与市场、政府作用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辩证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系统,能够进一步助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提高竞争力的档次),也增强“正确发挥政府作用”的能力,提供大量预测信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使之更加科学化,促进经济及社会的整体“优质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他认为:“现在的关键在于要使科技参与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机制化、制度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