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用救命装备构筑生命通道
高洁 孙燕 刘健

    深秋,朱日和,我军首次基于信息系统实战化卫勤保障演习正酣:由上海第85医院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野战单兵搜救系统、实兵交战战救训练系统等“救命装备”精彩亮相;态势图上,伤员数量、受伤程度、地点坐标以及药材消耗、储备等动态信息实时显示,一组组精确的战救数据构筑起一个个“生命通道”……

    演习副总导演、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连平眼睛一刻不停地盯在态势图上,额上渗出细密汗珠。经过7小时30分钟的鏖战,“卫勤使命—2014”落下帷幕,连平紧握着的手这才稍微松了松劲儿。

    紧盯战救需求寻找科研课题

    “科学技术落后,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一连几天的思索,连平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毅然向医院党委提出申请,改行从事远程医学研究。1996年,在众多质疑目光中,连平一头扎进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开启远程医疗和创建研究机构的艰辛旅程。

    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攻关,1998年军队首套有线通信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问世,经专家评审鉴定,总后卫生部决定在全军推广,并在南京军区第85医院正式成立了“全军远程医学研究开发基地”。

    为让远程医学系统惠及广大官兵,连平团队上高山、下海岛,走边关、跑哨所,在全军建成264个远程医学工作站,实现了跨时空地域、快捷高效的军队远程医疗救治体系。2005年7月,“军队远程医学系统工程”以最高票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盛夏,一场海上实兵演练正酣。一名“伤员”不慎落水,随身携带的纸质伤票被海水浸湿,难以辨认,救治被延误……参演的连平团队敏锐意识到,纸质伤票已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趟”,电子伤票必须尽快研发。

    又是两年艰苦卓绝的攻关。2008年,“电子伤票系统”投入生产,正式装备作战部队,成为我军历史上首次配发部队的战救信息技术装备,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3月21日深夜,美军一架F-15E战机在利比亚坠毁,次日凌晨1时,飞行员便由美军直升机准确定位,快速救回。对比中美两军战(现)场搜救的典型案例,研究工作进入快车道。2012年5月,“野战单兵搜救系统”研制成功,列装我军首支数字化机步师,2013年再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人问,一个小小的研究所哪来这么大的本事?所长连平的心里十分明白,医院党委的支持是他们冲锋不竭的动力。

    沉到一线推进科研实践

    “左翼攻击群发现伤员!”搜救手持机上,小红点持续闪烁着,抢救组军医黄伟迅速点击屏幕,“你是谁?在何处?”等重要信息立即跃然眼前。这个多技术集成的“掌中宝”,就是研究所研发的第三代“野战单兵搜救系统”。

    第一代搜救系统在部队试用时,由于体积较大,携用不便,操作复杂,读取伤情速度慢,部队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部队的意见,就是深入研究的方向!”所长连平带领研究所成员深入北京、南京、广州、兰州等多个实兵训练场,边检测边改进,先后发现和解决了600多个问题,自主研制完成了嵌入式栅格影像地图、图形化简约伤情表达技术、战救数据链系统等新技术,使系统更加贴近战场,贴近实用。

    能否把战场实时战救数据与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无缝对接,让指挥员及时掌握作战伤亡情况?面对部队指挥员提出的需求,研究所组织8家科研单位36名技术人员进行封闭式攻关,经57天连续奋战,解决了数据格式、数据传输、加解密等大量的技术瓶颈。

    亲情砥砺战斗激情

    部队官兵亲切地称他们是“生命守护神”,可连平自认为还远远不够格,尤其是对于家庭的那份“守护”,自己甚至不及格。

    18年来,他在科研道路上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但在生活上对家人却十分“吝啬”,没有一天真正意义上照料过父母亲,陪妻子散过步,陪女儿逛过商场。

    研究所的同事们给笔者讲述了一个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2007年7月,“电子伤票系统”研究进入攻坚阶段。一天傍晚,连平接到姐姐电话:父亲洗澡时不慎滑倒,生命垂危,希望他能尽快回家。可就连夜赶家途中,老人已经走了。听闻噩耗,连平泪如雨下。

    连平的父亲是一位老军人,多年身患重病,连平忙于工作,无暇陪护左右。即使春节团聚,也是人走到哪里,“办公桌”就搬到哪里。但每当连平谈及科研构想时,他总是专心地听,并不时鼓励儿子“要全心全意把部队的事做好”。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让人悲痛的事。但若工作没干好,就更对不起九泉之下的父亲。”这些年,连平始终牢记父亲嘱托,一次次攀上事业顶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