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花开马兰

    本报记者 陈 瑜

    ■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⑧ 

    50年后,当时在北京“177”办公室工作的李鹰翔仍然难以忘记1964年10月16日前后的繁忙,“首次核试验起爆日期和时间经过三次请示和批复才定在16日下午3时。”此刻,李鹰翔正在地处新疆罗布泊沙漠的马兰基地。

    在北京,由二机部部长刘杰直接领导,国防科委和二机部派人参加组成了“177”办公室,负责与核试验现场密切联系。当天前方现场的重要活动和各项工作进展情况,都及时准确地转报了周恩来总理等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周总理的批复、指示,也都通过刘杰和“177”办公室传达给张爱萍将军和试验现场“20号”办公室。

    “前后方联系都是通过保密电话用设定的暗语进行。当天还考虑到万一有线电路发生故障,如何保证联系不间断的问题,总理同意要事先与无线电沟通好,具体措施由通信兵部立即安排。”李鹰翔回忆。

    1964年5月,酒泉核部件厂生产出第一套合格的铀部件, 6月,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完成了一比一的模型爆轰试验,8月,试验装置及备品备件全部加工、装配、验收完毕,陆续运往新疆罗布泊试验现场,9月,试验现场完成了单项演练和综合预演。

    16日14时30分,罗布泊一片寂静,耸立在爆心区的102米高的铁塔,如同钢铁巨人托举着将要爆炸的核装置。

    第一次核试验,没有任何经验,只能靠在实践中摸索。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是反复演练,甚至拧螺丝钉拧几圈都要烂熟于心。

    现场的其中一支大队伍由负责核武器效应试验的工作人员组成,他们的任务是要通过各种实测手段和方法,摸清在空中、地面、地下各种条件下核武器的毁伤和破坏规律,以达到在核战争中消灭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

    试验现场几平方公里内,按不同距离布置了飞机、坦克、火炮、军舰、导弹、雷达、火车头、汽车、楼房、车站、人防工程等各种效应物,以及猴、狗、马、驴、兔、白鼠等生物效应物,等待做核爆炸的冲击波、光辐射、核辐射和电子脉冲等的毁伤效应试验。

    下午15时,“10、9、8……1,起爆”,主控室操作员开始倒计时,起爆令下,爆心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便是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冲击波如排山倒海向效应区冲去。万籁俱静的孔雀河西北突然强光闪耀,烟云翻卷,形成壮丽的“蘑菇云”。

    聚在爆心60公里外观察点上的人们,顿时欢声如雷,跳跃起来。全体参试人员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负责地面效应检测的防化部队,在第一时间冲向爆心效应第一线收集有关数据和资料,负责放射性烟云取样的空军飞机迅速起飞,炮兵、工程兵、铁道兵、装甲兵、通信兵等各路效应试验队,也都奋起有序出动,并随后对观察到的情景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虽然原子弹炸响了,但是否真的是核爆炸,需要给以科学证实和鉴定。在试验基地的科技专家,根据现场的观察和收集到实测数据,现场指挥提出六条理由判定确实是核爆炸:爆炸以后,烟云上升到8—9千米高度;空中剂量侦察、地面剂量测量,证实烟云放射性剂量和地面放射性剂量都相当大;爆炸后耸立在爆心区的102米高的铁塔已完全消失;火球发光时间在3秒钟以上;在距爆心23千米处记录到冲击波的超压数据,距离爆心500米处的一些金属测量探头被打坏;从蘑菇状烟云的外观上看,与一般文献上所报道的原子弹爆炸蘑菇状烟云外观相同。

    至此,毛主席才同意正式公布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个消息先是在内部宣布,尔后几个小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当即在世界各国引起巨大反响。

    核武器试验是为了考核核武器的设计原理、制造质量、爆炸威力、杀伤效应、安全性能,是一项大型的科学实验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李鹰翔告诉记者,共有5058人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如今,当我们拂去历史尘埃去追寻这段历史,才能慢慢从已经公开的部分资料里,找寻到惊天事业背后一个个沉默的、感人的参与者人生:

    被人们誉称为三尊“大菩萨”的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发挥了科学技术指导和把关的作用。郭永怀先生1968年在遭遇空难时,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分开他们被烧焦的遗体时,惊奇地发现一个完整无缺的装着数据资料的公文包。

    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是当时比较年轻的科技领军人物,总是冲在前,猛攻实干。陈能宽先生常说,敢于从事危险工作,这是一个核武器研制者起码的素质。周光召先生在接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说,如果把制造原子弹比作撰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10万人写出来的,而我不过是十万分之一。

    我国核科技领域一些才学出众、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都是老海归,怀有强烈的爱国心。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程开甲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不可能到美国去喊美国万岁,我喊中国万岁,我这辈子最大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历史告诉人们,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把自己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才能取得成就和发展,争得荣誉和骄傲,而这也是应该传承的“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