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9月29日—10月12日)

    本周焦点

    神秘莫测的马约拉纳费米子现身

    马约拉纳费米子是一种由物质和反物质组成的粒子,呈电中性。据理论预测,某种特殊类型的超导状态将产生马约拉纳费米子,它将出现在一条线的两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找到了这种困扰了物理学家80年的神秘莫测的粒子。

    他们将只有几个原子长的一段细铁丝置于一大块铅上,并将其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然后利用一款有两层楼高的望远镜探测到了来自铁丝两端的中性信号,即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关键信号。它是由铁丝产生的磁场和铅产生的超导性之间的平衡产生的。

    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制造量子计算机的完美选择之一,也是迄今还未被科学家们发现的暗物质的备选粒子。这项成果不仅有助于量子计算机的研制,还有助于科学家们进一步弄清暗物质的性质。

    外媒精选

    电动汽车有了“二合一”马达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合作发明了一种二合一电动马达,将通常独立的电动机和空调压缩机集成为一体,这种新颖的设计可节省空间,使电动汽车能够使用更大的电池,行驶距离可因此延长15%到20%。

    首个利用光和空气的太阳能蓄电池问世

    目前的太阳能电池系统都是用太阳能板捕获阳光,然后再用廉价的蓄电池将能量储存起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二者合一,研制出了首款依靠光和空气工作的太阳能蓄电池,有望使成本降低25%。

    一周技术刷新

    澳开发出纳米级超快忆阻器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科学家用比人类头发直径薄1000倍的非晶钙钛矿氧化物开发出一种纳米级超快忆阻器,从而为高度稳定可靠的纳米级存储设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今后有望成为制造人工大脑的关键部件。

    美“铸造”出小于25纳米三维金属物件

    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领域获得重要突破:他们在精心设计的不同三维DNA模块中植入极小的金属纳米“种子”,并激发其生长成为一个与该模块相同维度的立方体纳米粒子。这是首次根据指定的三维形状,打造仅有25纳米甚至更小的无机纳米粒子,同时误差小于5纳米。这项成果或可对激光技术、显微术、太阳能电池、电子器件、环境监测、环境试验、疾病监测等领域产生促进作用。

    前沿探索

    最新测量显示一半暗物质栖身银河系

    澳大利亚科研团队的最新测量结果表明,银河系内暗物质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8×1011倍,几乎占所有暗物质的一半。这可能有助于厘清一个困扰了科学家20年的谜团:目前模拟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冷暗物质模型认为,银河系周围可能有一小撮肉眼可见的卫星星系,但事实我们只看到了三个;而应用最新测量结果的预测显示,可能仅仅也只有三个。

    来自脉冲星的X射线亮度远超天文学理论极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首席研究员菲奥纳·哈里森带领的天文学家团队检测到一颗有着太阳1000万倍能量的熠熠生辉的致密脉冲星,亮度远超爱丁顿极限很多倍。拥有如此巨大能量的天体物质在以往被认为应该形成黑洞,这一发现恐怕会让科学家们重新考虑,超新星和黑洞哪个才是真正的超亮X射线源。

    艾滋病病毒关键蛋白的“真相”揭开

    艾滋病病毒表面有一些突起,这是它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美国科学家10月8日说,他们已经完全弄清楚了这些突起的结构以及其与人体细胞融合前后的动态变化。对于免疫系统来说,艾滋病病毒就是一个永远在动的靶位,这是此前艾滋病疫苗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现在相当于“知道了这个逃犯长什么样”,所以“抓获”它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导致有效疫苗的诞生。

    一周之首

    特殊透镜组合首次实现全可见光范围内的物体隐形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突破传统的隐形方法,通过四片标准透镜在特殊角度和位置的组合,使透镜中本该映出的物体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这是第一个在全部可见光范围内,做到可持续、多角度“隐藏”三维物体的隐形设备。该方法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易于实现。

    本周人物

    诺贝尔奖得主名单相继揭晓

    10月6日至8日,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类奖项悉数公布:

    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由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摘得,他们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细胞。

    物理学奖由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共享,他们的成就是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并因此带来新型节能光源。

    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作出的贡献。

    奇观轶闻

    全球首例“移植子宫”内孕育婴儿降生

    瑞典哥德堡大学妇产科专家布伦斯特伦近日介绍,一名36岁女子因先天缺陷没有子宫,去年获得一名61岁的好朋友的“捐赠”,接受子宫移植手术,1年后由医生把一枚试管培养的受精卵植入子宫中,终于如愿怀孕,剖腹产诞下儿子,如今母子均健康,为全球首例。

    (本栏目主持人 陈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