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凉夏”未必对应“冷秋”
本报记者 刘志伟

    ■给您提个醒

    今年长江中下游一带,人们感受了历史少见舒适的“凉夏”,9月中旬又经历了较长阴雨与过分降温,湖北鄂西北、江汉平原西北部旬平均气温低至20℃以下,荆州市较常年偏低2.3℃,为60年来第四个气温明显偏低年,日平均气温连续9天都在22℃以下,7天只有20.6—17.8℃,达到双季晚稻冷害——重度“寒露风”。其他不少地区也出现了轻、中、重度“寒露风”。

    9月下旬转数日晴好回暖天气之后,中央气象台预报9月底前,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出现降雨与4℃—6℃降温。一些公众担忧,低温天气会否愈重,“凉夏”会对应“冷秋”了?

    气象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黄智敏告诉记者:按一般逻辑推断,凉夏给秋季提供的气温基数低,再考虑夏秋季节转换气温递减的“惯常”值,对应“冷秋”似乎不无道理。比如:荆州市1954年以来,像今年8月平均气温低于26℃的“凉夏”有8年,对应9月确有7年气温偏低,其中4年偏低值达0.9—2.2℃,可谓明显偏低,只有1年与常年相当;对应10月有4年偏高,其他4年偏低0.2—2.0℃;可对应11月有5年偏高,其他3年偏低1.1—2.3℃。这已表明,偏低几率最高的尚属这由夏季向秋季过渡的9月。可真正对应连续3月偏低的只有2年,10月与11月气温连续偏高的却有4年。故凉夏未必会带来“冷秋”。

    黄智敏说,在气候变暖进程中,近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且气温并非总是线性增高。在未来10、11月的日子里,低温时段还会发生,只是在冷暖空气不时“拉锯战”中步入“一场秋雨一场寒”。在气温变幅较大的时段,请在生活与健康上,不能像对待“凉夏”那样心安理得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