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创新机制体制 聚集优势资源 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
——写在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四周年之际

    □ 张 虹

    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农业部与北京市启动建设“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吹响了“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进军号。四年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北京农科城)始终以建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服务中心”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以实现高端服务、总部研发、产业链创业和先导示范四大功能为主线,创新机制体制、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产业链条、依托北京科技、信息、人才和市场等优势资源禀赋,为建设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夯实了产业基础。

    一、举科技创新之力,农业高端产业成效令人瞩目

    北京农科城以“多园五中心”为发展格局,农业科技网络、农业科技金融、农业科技创新产业促进、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5个国家级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平台相继建成,昌平园、顺义园、延庆园和通州国际种业园已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先进、示范作用显著的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发展以蔚然成风;与科技部、山东省、陕西省共同签署“‘一城两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战略结盟协议”,并发起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联盟,成功构建了大联合和大协同的联动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全国农业园区发展形势喜人。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不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在种业、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支持北京农科城良种创制与种业交易中心和通州国际种业园从“良种创制—成果托管—技术交易—良种产业化”四大环节入手,开展科技创新,巩固了北京作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研发总部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地位。支持北京市农科院与北京德农等5家企业建立北京农科城玉米品种开发联合体,使京科968玉米新品种推广当年实现从60万亩到600万亩的产业化推广。农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研发的智能化芽种生产技术和设备实现芽种出芽率提高10%以上,催芽时间节省2—3天,亩产量增加5%—10%。以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中心为载体,推动中粮集团成立的营养健康研究院,组建营养健康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功开发了大豆蛋白和大豆多肽新式保健食品等成果。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主导完成了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建成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京葫36号”西葫芦新品种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成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高产蛋鸡品种京红1号、京粉1号、京粉2号。通过实施协同创新驱动战略,北京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二、立创新机制之本,农业科技资源辐射效应凸显

    北京农科城按照“政府行政协调、投资管理运作”的思路,在全国首创北京农科城管理委员会、北京农科城投资管理委员会、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三位一体”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科技部、北京市“双组长制”的北京农科城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联合办公室,研究落实北京农科城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集成并研究制订《关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开展科技支撑与成果惠民工程的意见》等促进北京农科城建设的配套支撑政策,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通过组建系列专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联盟,推动设施农业、智能农业、生物能源等节水型、节能型、节力型产业的联合攻关和战略研究,建立起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金融、种业创制与交易、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农村信息化、现代农业物流7个战略策划小组,聚集专家智力资源研究策划重点任务,凝练形成重大科技项目和课题;统筹部市两级科技资源,集聚国内外人才、资金、企业总部基地和战略联盟,发挥要素集聚和技术扩散的双重作用,初步实现了以企业为主的资源共享机制。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北京农科城的发展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夯实了基础。

    目前,北京农科城现代农业育种服务平台和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聚集了56个单位和7位院士在内的国内外500多名高水平专家,集成500多台(件)仪器设备、40余万份种质资源。引进“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在内的7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北京农科城创新创业,联合了20个涉农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国家工程中心、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0多家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与转化,建立了230余家农业企业、科研院所为成员单位的首都新农村科技服务联盟为农科城服务。

    通过农业科技资源要素的集聚,极大提高了创新效果,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向外辐射。四年来,北京农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16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多,其中,种业输出技术中63.5%服务于首都,12.8%辐射外省市,23.7%出口国外。优质高产玉米系列品种推广约7500万亩,京红、京粉系列蛋种鸡销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父母代810万套,占全国市场的50%。优质种公牛冻精占全国市场的35%以上,为加速我国奶牛遗传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智能农机装备推广销售2275台,累计推广应用面积246万亩,蔬菜种子销售占全国市场的1/4。

    三、瞄创新中心之地,打造“高精尖”现代农业产业

    下一步,我们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深化北京农科城建设,发挥北京农科城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农业创新和服务要素聚集平台的作用,着力打造“高精尖”现代农业产业。

    (一)深化种业科技创新,推动良种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开发

    以种业为突破,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完善规模化基因资源高效利用平台和首都现代育种服务平台,突破生物技术育种的关键瓶颈,重点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突破性新品种;建设种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公开交易服务平台,引入基金机制,探索托管中心的社会化管理运行模式;加快以企业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打造种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基地。

    (二)实施食品安全保障专项,构建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

    组织实施“首都食品安全保障”重大科技专项,集成应用“菜篮子”安全生产技术,建立健全种养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发展高效全面快速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开展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和智能化食品安全追溯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构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价防控体系。

    (三)加快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生态永续利用

    着力开展首都生物燃气(沼气)产业科技示范工程,熟化集成关键工艺技术及配套装备,研究应用土壤改良培肥、节水灌溉、农业节能等技术、重点研发智能型测土配方装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推广缓释长效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

    (四)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北京新“三起来”

    积极探索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和集约经营,探索运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途径,提升基本农田耕地复合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民科技创业和科技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基地,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农民,推动企业带动农村资产增值经营,真正让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实施北京新“三起来”工程,力促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推动省际协同创新,建立都市农业创新生态圈

    深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通过联盟、协会、平台等多种渠道,强化京津冀农业科技合作,构建京津冀农业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网络互联、信息共享,推动区域内部“大协同、大联合”,共同推进首都圈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