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9日 星期五
孵化企业千余 服务企业超3万家
南粤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
粤科宣

    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陆续涌现了一批聚焦于源头性技术创新、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取得丰富创新成果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光启、华大基因、华科大东莞工研院等成为这些机构的典型代表。据统计,目前广东拥有的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51家,约占全省科研机构的三成,广泛分布在全省19个地市,近90%(133家)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在各地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源头性技术创新能力强。新型研发机构瞄准了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找准源头性技术创新领域,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大的源头创新能力,确保了新型研发组织能够始终屹立在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得以引领新兴技术的发展潮流。

    市场化创新机制灵活。新型研发机构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面向市场的研发机构,普遍采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三结合模式,具有符合市场和科研发展规律的灵活的体制机制。如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直接面向企业需求,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科研”的方式,聚合协会各研究所力量,直接、迅速地为企业“量身定做”解决方案和科研成果。

    创新产出比较突出。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成果产出非常丰富,既有众多的技术发明,更有大量的创新产品甚至科技型企业产生。如深圳光启研究院在超材料领域完成超材料领域2300多项底层专利申请,实现了该领域85%的底层专利覆盖。

    研发体系走向国际化。新型研发机构从创立到发展,始终在走着一条开放式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如深圳光启研究院聚集了大量的“海归”,还有大量来自美、英、德、法等国的研究人员,外籍全职科研人员超过40位,“像个小联合国”。

    新型研发机构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破除束缚创新的陈旧观念、体制弊端,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创新人才集聚,完善创新载体功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成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活动范围覆盖了基础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产业投资等创新链各个环节,创新成效瞩目,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生力军。

    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新型研发机构将研发立足于产业的发展,开拓了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新途径,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新型研发机构以新技术帮助企业改造设备、提升管理水平,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根据东莞的家具、针织、食品、服装、造纸等传统产业的技术需求,自主研发了十几类、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设备,申请专利100多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产业生产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善于根据市场需求,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成功孵化了1000多家企业 ,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譬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了6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办和投资了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公司;东莞19个校地研究院成功孵化了146家企业。

    促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孕育和发展。如深圳光启理工高等研究院开发了50个超材料产品,牵头成立“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带动千亿产值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成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新力量

    新型研发机构大多聚焦于前沿技术的研发活动,通过高起点和高投入,促进原始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成为研发创新投入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达15亿元,接近传统国有科研机构39亿元 的一半,占机构年技工贸总收入的9.3%。其中10个创新投入最高的机构平均研发经费支出达12亿元,研发投入占年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高达44%。

    源头性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新型研发机构在某些前沿领域已掌握了源头创新的话语权,形成一批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如超材料、基因组学等领域。近三年,这些新型研发机构近三年申请和授权专利分别达到6411件和1511件,与传统国有科研机构6000件和2000件的水平相当;发表三大国际文献索引收录论文3528篇,占全省总数8%,成为广东源头科技创新的主要领航器之一。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已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2013年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2篇,申请发明专利500多项,PCT国际专利142项,成为国际领先的基因组研究机构。

    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载体

    新型研发机构既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高地,也是培育年轻科学家的“摇篮”,实现了各种优质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高密度聚集。

    构建了创新资源汇聚的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并加强与周边其他创新主体互动,发挥着重要的创新效用,形成创新资源的汇聚与整合。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共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形成了汇聚各类创新资源的广泛平台。

    聚集了一批高端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凭借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人才激励制度,成为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器,短短数年就集聚了中高级创新人才2565人,本硕博士6033人,极大地夯实了我省的创新人才基础。如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集聚了高级职称人才549人、海外经历人才352名、“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4人。东莞东阳光药业研究院构建了1200人的研究队伍,其中海外专家、海归博士50余人,形成了东阳光“海外专家指导、海归博士引导、国内人才主导”的高素质研发团队。

    培育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超过80%新型研发机构在从事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同时,担负着人才培养的职能。如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600人,成为深圳市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华大基因研究院采用“2.5+1.5+X”或“3+1+X”的模式,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100余人,硕士140余人,本科创新班200余人,成为该技术领域主要的人才孵化基地。

    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径

    新型研发机构走出了传统国有科研机构机制体制束缚,充分迎合市场需求,敢于创新机制体制,成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尖兵连”。

    突破了单一的事业单位体制局限。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格局难以打破的情况下,新型研发机构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开拓了一片新的空间,走出了原有事业体制的局限。从单位性质看新型研发机构除了给事业单位赋予新生命外,各类民办非企业、企业等多种单位性质机构蓬勃发展,成为能与传统科研机构比肩的新型研发组织群落。

    探索了市场化现代机构运行机制。新型研发机构把市场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加快了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如东莞华中科大研究院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市场化的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学科建设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铺设了回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道路。

    激发了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发展,做大了创新主体的增量部分,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同时,这些机构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传统高校院所的创新活力,带动盘活了国内省内的创新资源。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研发组织平台,将其自身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了存量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如中科院针对地区的产业特色和技术需求,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揭阳等地分别建立了新型研发机构十余家,将中科院雄厚的研发力量移植到当地,带动当地的创新热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