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1日 星期四
正视身份歧视的社会负能量

    ■科技观察家 

    尹传红

    新学年开学之际,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有40余名适龄儿童,竟因同一缘故被所在地中心小学拒收,理由是他们的父辈或者祖父辈曾经患过麻风病,尽管最新的体检报告显示这些孩子身体状况属于健康。

    新华网9月5日的报道称,该校乃是受到其他学生家长施压——认定“麻风病人的小孩都具有传染性”——才出此狠招;此前,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曾单设教学点给那些“麻风病患者后代”开班授课,中心小学拒收风波即是因被“开小灶”的学生提出集体转学之诉求而起。

    闻悉此事,我觉得个别家长的“过敏”情有可原,但当地的学校、教育管理部门“闻风而动”却有些不可理喻。麻风病,学名汉森氏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发的传染病,其传染性并不高(甚至低于结核病)。今天,人类已经发现能够治愈麻风病的特效药,可以将大部分患者治愈。

    其实,麻风的恐惧性不在于死亡率,而在于皮肤及肢体的难堪征象。在缺乏特效药物治疗的流行地区,人们曾经采取过隔离方式(建麻风村)来控制麻风病的快速蔓延。然而,时过境迁,谈“麻”色变大可不必;况且,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它是一种遗传病。因此,对于二代、三代健康儿童进行教育隔离,理由是什么?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会同防疫部门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不然,就构成对这些儿童均等教育权、自由交往权的剥夺,构成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身份歧视,其社会负能量不可不察。

    如此看来,无论是“健康学生”的家长出面游说施压,还是学校直接拒收麻风病患者后代,抑或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将那些孩子单独开班,都有些操之过急。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可以向卫生防疫部门征询,得到科学证据与风险评估结论之后再做决断也不迟,而不应在科学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凭不可靠的直觉、夹杂偏见的经验贸然行事,鲁莽决断。

    当然,从谨慎的角度思考,不排除个别密切接触病人的直系亲属的儿童成为麻风病菌的携带者,存在接触传染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确诊、甄别,甚至接受隔离治疗。但是,不可将所有的麻风病(可能已经治愈)二代、三代亲属打入另册,全数隔离教育。

    曾记否,前些年“乙肝歧视”颇为盛行,不少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而在入学、就业、择偶等方面屡屡碰壁,苦不堪言,而乙肝病毒其实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易传染。更有思想超前、“技术含量”颇高的某地公务员招考检测,将“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查出并拒之门外,进而引发了国内“基因歧视第一案”……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的病菌携带者或疑似带病者跟实际疾病确诊者的混淆,及至对某种疾病患者的拒斥、驱离和歧视,往往附带着偏狭的理解、错误的潜台词和扭曲的价值判断,也很容易导致意想不到的心理和社会问题,甚或矛盾、冲突。

    人类歧视是一种比病菌更可怕的社会性疾病,如一位医学家所言:“今天你对他人缺陷的歧视,可能会造成明天别人对你缺陷的歧视。”

京ICP备06005116